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几点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高中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新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活度方面都增加了很多,特别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新教材

课程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等内容。在教学以前认真研究了教学大纲,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偏离大纲。其次应“吃透”教材,不论教材是什么层次、版本,它都是编者知识的总结,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和知识的局限性,作为教师首先应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了解编者意图,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脉络,全面掌握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理出一条主线,然后顺着主线展开、补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施教,教学效果才能好。

二、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备好每堂课,讲好每堂课

上课前,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在认真学习课本、吃透教材的同时,参考相关资料,有必要补充原教材的一些不足,扩展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上课时,努力做到板书工整,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讲授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思想上,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突出面向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讲到原电池时,讲到石油和煤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要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科学知识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要的要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人翁态度。这首先要求老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可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寻求它们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识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二是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理清脉络,揭示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得出。三是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可见,不还给课堂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可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首先就是还“权利”,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时间权利,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嘴,还要动情、动心,让课堂“动”起来,打开课堂开放的窗口,让学生尽情的享受应有的“快乐”。其次要还学生以个性,教育不是出产规模一致的产品,需要打造学生的不同个性,培育不同的教育人才,允许学生出错,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改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出效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总之,课程结构的变化,使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为了把教学工作搞好,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