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公式化”短语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公式化”短语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短语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教授短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种“公式化短语教学,在此谈谈本人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我认为,每一个英语短语,都有它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而这一规律只有去挖掘和渗透,才能找出来,如果“死教”,则不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死学”的课堂中也不会活跃,更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拓展。考试中如遇到稍复杂的短语穿插题,学生会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英语短特点语入手,从中发现规律,找出规律,不断更新和拓展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举例浅谈如下:

(1)The student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 【当老师进来时学生们停止了讲话。】

(2) The students stopped to listen to the teacher . 【学生们停下来听老师讲课。】

这两个句子包含着两个重要短语“公式”的应用,一个是stop后面接动名词。可以写成“公式”就是:stop doing something ,另一个是stop后面接动词不定式。即“公式”:stop to do something,前者是“停止做某事”,后者是“停下来去做某事”,如果掌握好这一特征,在考试、做作业时就比较方便 ,可迎刃而解。

【中考题型】: The baby stopped ________when he saw his mother.[]

A.cry B.crying C.to try D.cried

不难选出,答案是B。意思是:当那个婴儿看到他母亲时停止了哭。

(1)He saw the girl singing in the room.

【他看见那个女孩在屋子里唱歌。】

(2)He saw the thief go into the room.

【他看见那个贼走进了屋子。】

这两个句子也包含着两个短语“公式”,即:see somebody doing something 与 see somebody do something。前者see后面接动名词,其意思是“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后者see后面接省掉to的动词不定式,意思是“看见某人已经做了某事,或将做某事”,(注意:在变成被动语态时,to要补出),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特点,做起题来也就容易多了。

【中考题型】:I saw my father _______ TV in the room.

A.watch B.watching C.to watch D.watched

答案也不难选出是B。意思是:我看见父亲在屋子里看电视。

The teacher asked us to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we left the room .【老师叫我们离开屋子时要关灯。】

此句有一个重要短语“公式”即: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表示的意思是“叫某人做某事”,其后面接动名词不定式。

【中考题型】:They asked me ______games with them .

A.play B.playing C.to play D.played

答案也不难选出是C。意思是:他们叫我跟他们玩游戏。

(1)I forgot to bring my homework to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 . 【今天早上我忘记带作业去教室。)

(2) I forgot talking with him together . 【我忘记跟他谈过话。】

这两个句子也有两个重要“公式”,即:forget to do something 与 forget doing something ,前者的意思是“忘记做某事”,forget 后面接不定式;后者的意思是“忘记做过某事”,forget接动名词。

【中考题型】:He forgot ______the window yesterday .

A.open B.to open C.opening D.opened

答案:不难选出答案是B。意思是:昨天他忘了开窗子。

因此,公式化短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它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方法。

通过公式化的短语句型教学,在教学中寻找英语短语公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寻找类似数学公式的短语教学,挖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