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聆听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聆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它是一门艺术。教师须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智慧的鉴赏与引导;学生也须认真聆听教师和同学,以此来获得知识、融入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聆听,课堂教学就会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聆听成为高效语文课堂的着力点,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语文教学;聆听艺术;交流;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8-02[作者简介]陈星,江苏省南京民办实验学校教师。
聆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去听,它是一门艺术。聆听不仅仅是要靠耳朵听说话者的言论,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表情等。在教学活动中,说话者和聆听者的活动不仅只是说和听的过程,更是交流互动的过程。
一、备学生――“百啭千声君须听”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备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像备教材那样去精心备学生。教师喜欢的文章学生不一定喜欢,因此,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仔细倾听学生,那么不管教师的教学多么饱含激情、声情并茂,学生也不会融入其中。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教师则可通过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交流或与学生直接对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的经历,倾听他们的心声。
只有真正倾听学生心声的教师,才会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才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才会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才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
二、巧生成――“忽闻水上有异声”
杜威曾打过一个精辟的比方:教学关系有些类似买卖关系,市场上是“买”多少决定“卖”多少,教学中是学生“学”多少决定教师“教”多少。如果我们不善于聆听学生,我们便不会知道学生“买”走了多少东西,也就不知道我们该“卖”什么东西、“卖”多少东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高度控制学生,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测到位,如果“节外生枝”,就会视其为异类,拼命排除。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提问本是想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孰料学生却被不知不觉地引向了教师期望的答案。
笔者曾经在听课的时候目睹过执教教师的“循循善诱”,当有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便不予置评,或一言带过,或继续“诱导”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在我们高强度的控制下,许多学生实际上并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忽略了很多有价值和意义的回答呢?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要不断捕捉、判断各种信息,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在看似简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充满着张力,课堂实则常常变幻不定、瞬息万变,一个鲜活的“意外”,说不定就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闪亮点。
“倾听―捕捉―生成”的智慧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锻炼。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琢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思考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聆听。
三、重交流――“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生与生的交流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追求热闹,总想让学生多发言,而忽视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倾听有时候比发言更重要,只会说不会倾听的学生不可能学得好。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些情况: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坐着的同学反应不一,有注意力开始分散,松了口气,心存“幸好没有让我回答”想法的侥幸者,有不认同回答者的观点而急于反驳的蠢蠢欲动者,当然也有一部分认真聆听并做记录的倾听者。毫无疑问,前两种类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会大打折扣的。
学生间的交流应追求一种中性态度,应平等、自由、公正地交流和学习,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聆听者也不要带有偏见,预先作出判断和取舍。这样,各种想法相互碰撞,有激荡也有交融,课堂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其乐融融,风和日丽”。
(二)师与生的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需要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聆听学生的声音。首先要看着发言的学生,听他们把观点讲完,不要随意打断他们,哪怕是错误的发言。其次要用点头、微笑、鼓掌等表情动作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有时教师正是缺少了静静的聆听、真诚的注视、友善的微笑,导致与学生的距离拉远了。
教师应沉下心来,营造安静的思考氛围。当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聆听每位学生的观点想法时,才会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教师应关注个体,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因别人的回答冗长繁琐而打断他时,当别人的回答言不达意而露出厌倦的神色时,当别人的回答缺少真知灼见而讽刺挖苦、令他难堪时,我们已经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他人的自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课堂也需要互相尊重,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当学生发现教师认真聆听了他的心声时,他就会乐于和教师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
四、炼语言――“宝剑锋从磨砺出”
与聆听相对的是语言表达,我们在期望别人“聆听”的同时,要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递、师生情感的交流都需要依靠语言这个载体,因此,师生都应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锤炼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精练,要能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词语,论述要简明扼要,分析要鞭辟入里,描绘要画龙点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叶圣陶说过,“咱们要随时吸取先前不曾了解,不会使用的字词,扩大使用的词汇,扩大了再扩大,永远没有止境。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张口结舌,捉襟见肘”。
教师的语言不仅需要准确、精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语表达要诚恳、富有激励性。“言为心声”,语言的情感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赤诚之心。
教师语言也要与作者语言风格相一致。比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那么教师在上课时也要尽量用朴实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用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自然就会出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教师课堂语言是一面透光镜,从中能折射出教师点拨学生的智慧与才能。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示无拘无束的谈话。而且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有一次上课时,一个学生说他从《给亡妇》中读出了朱自清对妻子的抱怨。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解读,发言的学生是我们班成绩稍差的学生。笔者急中生智,追问道:“作者在抱怨什么呢?”结果这位学生给出了完美的回答:“这是朱自清对亡妇的赞美,这是一个温柔善良、吃苦耐劳、忍让宽厚、贤惠无私、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妇女形象。”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里特别增加了一点:“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师生交流的情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运用艺术性的提问创设合适的情境,提问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点上,要问在学生的情感触发点上。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3分钟的脱稿演讲时间,学生可进行课堂总结,可发表自己对某事的看法,可进行仿句训练……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用心听”是聆听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走进彼此心灵的幽深之处,感悟彼此内在生命的震颤。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这种深层面上的聆听,那么课堂教学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华君,左小娟.师生交流――教学艺术的基石[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3]武永江.浅谈师生交流中的中性态度[J].教学与管理,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