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当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一个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的中华文化,也将以其深厚的底蕴、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

一、确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地位

1.博物馆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懂得知识的运用,才能产生效果,因而社会教育至为重要。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定位于“教育”,就是要把博物馆办成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

2.博物馆应该成为当地的文化宝库,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总顾问,成为一个极具宣传教育的“无声课堂”。

3.要把博物馆建成科学教育的实验场,建成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不仅可让人们认识到当地的先民们和后来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精神财富及其特点,而且也令人得到更为深刻的启示。文化创造是无数代人艰辛劳动的结晶,是激励后人自强不息的无穷动力。

只要走进一个博物馆,便会体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博物馆应该是一座宣扬当地各族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策源地,更是实施社会教育功能的坚实基地。

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

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强化,通过实行有意识的教育计划,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大大加强,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日趋显现。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是对博物馆在本世纪社会化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将它作为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把博物馆的目的定义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教育,不会产生任何的疑义,但涉及到欣赏,我们的态度,或者至少在重视的程度上,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般而论,欣赏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指专门用于欣赏的展览,诸如美术馆;另一种则泛指包有陈列的审美价值和可欣赏性。前一种情形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主要就后一种情况展开讨论。事实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展览布置中,单纯强调教育而忽略审美、欣赏和娱乐,是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或许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关。在我们这个具有科举制传统的国家,教育是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因而显得格外庄严和神圣。这种教育方式很少将教育和欣赏、审美及娱乐联系起来,否则会被认为是轻率浮躁;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我们长期采用的陈列体系有关。我们大都采用文献式或纲要式的展览体系,这一体系考虑得较多的是陈列知识的传播功能,强调展览的科学性、逻辑性,强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结构,以便能最大限度地传播科学信息。至于展览的艺术感染力、可欣赏性和审美方面的意义则考虑的不多。这一特点容易使人们产生博物馆过分严肃的理性化的印象。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博物馆学家从增强教育效果的角度呼吁,博物馆的展览要“寓教于乐”,要改变博物馆过分严肃的面孔,使人们能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这对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提高博物馆教育效果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尽管这种观念强调了审美和欣赏的作用,但其重要只是就其能够增强教育效果的工具性而言的,自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不属于博物馆的目的。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也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对广泛扩大博物馆教育是一个良机。我们应当把握当前政府对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视和提倡,将此作为我们改变审美工具化倾向的契机,把博物馆建成对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场所。

在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选择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面前,能否展示出让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能否保持对广大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个关系到博物馆盛衰的大问题。博物馆的功能必须随着社会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博物馆的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的形势和需求,采用各种吸引人、感染人的手法去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去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博物馆不仅要积极主动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当地人们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参与当地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的塑造,而且要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亲融,通过对文物和藏品的展示、分享,通过举办各种有意义的展览,去发挥博物馆自身所特有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视角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从皇室贵族的私人收藏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这些收藏活动都以满足个人欣赏、炫耀或好奇心为目的,其内容大多是一些具有较高经济和艺术价值、富有纪念意义或鲜有罕见的物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和“标本”。尤其当我们提及“文物”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它有经济或艺术价值,甚至将它与古董等同起来,这就使得我们的收藏政策笼罩着一种传统的“藏珍”色彩。随着博物馆的现展,随着诸如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博物馆以及天文馆与科学中心在博物馆界所占比例扩大,博物馆的收藏政策也出现了从“藏珍”向“为教育服务”的转变。这种收藏目的和动机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变更了藏品的内容:传统的具有较高经济和艺术价值的藏品的相对比例在减少,而那些并没有特殊经济和艺术价值,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环境的物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那些反映人类日常劳作与生活的工具和日用品成为极受欢迎的收藏品,甚至反映科学原理的工业制品也进入到博物馆的展厅。这一切都说明了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博物馆的中心职能。

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类了解自己及其环境。为达此目的,仅有理论方面的探索还不够,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实物的证据比逻辑推导更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正是这一点,确定了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鲜明特征和巨大优势。为此,现代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古为宝”、“以稀为贵”的收藏原则,把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作为收藏政策的目的,以该物品是否具有证明人类活动和人类环境的能力作为入藏的依据。和“文物”、“标本”这样具体的概念相比,“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概念不仅扩大了收藏的范围,改变了收藏的方向和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聚敛”的意识转变成“认识与传播”的意识,并把传统的对“物”的关怀转移到对“人”的关怀方面,包括人的认识和人的利益,从而更正确地反映了现代博物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传统博物馆以“物”(藏品)为导向转变为以“人”(观众)为导向,即由物品的收集转向对当代人群社会问题的重视。博物馆不能论为一座“物”的冷藏库,应是一座属于人、为人服务的学术之宫。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当前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终生教育,这有利于满足人们终生学习的渴望。新博物馆学主张从学习中增长智慧,即不仅让观众获取知识,还要使他们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即教育观众怎样做人,学会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和群体,正确对待自己。

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离开教育功能,博物馆就失去其作为国家公益事业应该也必须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发挥其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在于文化教育方面,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扩大和多样化,使博物馆在社会大教育系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位置,并且成为其它教育机构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园地”。现代社会呼唤文明,需要这种“特殊教育园地”去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视角,为人们提供颇具特色的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