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民族音乐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民族音乐事业的后继人才及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三大方面对其地位进行分析,同时又从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实施的有利条件三大方面分析它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说明它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育 学校教育 地位 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在近些年来被逐渐重视起来。与改革开放后,争先恐后追求西方音乐技能和理论的热潮相比,民族音乐教育在近三十年中逐渐升温,从学习演奏、演唱技艺发展到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以至于近些年来对民族音乐中原生态表演及诸多相关理论的探讨,甚至是作曲家的作品技法、创作风格、审美特征等都纳入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范畴。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人类音乐学家的视野中,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专门化的研究领域是随着十九世纪对民歌的收集而发展起来的,着手于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①。而作为一种侧重于民族音乐形式、内涵的教育,在学校中从内容安排到课程设置都体现出一种逐渐丰富、系统、全面的倾向特点,这种倾向为我国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的推行增添了动力。

一、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音乐教育,和其它内容的音乐教育一样都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首先,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和转变,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需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传达给学生,以促进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民族音乐,这个概念是在逐渐发展变化的,上个世纪开始出现时,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狭隘,随着人们研究的逐渐深入,内涵被无限放大,从而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只有精神指向性,却很难再明确具体的开放性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还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逐渐加以演变。因此,在民族音乐这个概念上,具体而言,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是指狭义上的概念,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对的明确性。因此,我国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在相对具体的、狭隘的层面上逐渐展开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狭义上的概念具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围绕着民族音乐所展开的教育也就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从幼儿起,就开设了有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教育了,然后是从小学到中学都设置了音乐课、音乐欣赏课等内容,在大学中设置了音乐选修课,在这些选修课中大多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关于民族音乐的,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什么专业都设置了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国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是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也足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中的份量和地位。

其次,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当前的音乐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中,还在于它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感中。在国内,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对祖国的音乐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都能够获得一种祖国伟大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认同感,从而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文化认同感,在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中依然存在。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接触,这些海外游子们都能受到很好的感触,并产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而所有这些都是当年他们在国内时耳闻目睹到民族的音乐内容、形式所留下的“种子”。因此可以说,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传授与教学,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震动,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使远在异国他乡、近在国内的各族人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以及爱国情感、民族情感。在包罗万象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辽阔疆域、多样的音乐文化形式、深厚的民族情感,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更多的是来自于民间的、民族的音乐气质和其中透露出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上、当代的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祖国河山给予我们的丰腴的养分。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精神自然不会是空虚的,无论是当代劳动人民的神圣创造还是历史上人们的丰功伟绩,都可在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中找到影子,这些多样性、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从某些层面上映射了历史的痕迹。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将是民族音乐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而学生在这一长期的过程中受到了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又会提升他们的修养和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力。

再次,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他们的比较能力,使得他们更能够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与可贵之处,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从事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泛而强大的后备力量。学校是培养从事社会建设人才的最为广大的“工厂”和平台,里面也拥有着最为广泛的后备人才。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知识的传承一样,具有最为广大的可能性。民族音乐教育不可能永远局限于狭义上的内容,它总是在不断的补充、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个体系,充实这个体系,甚至是更新这个体系,因而需要很多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参与和学习、整理与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一大批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的高层次的业余人才。而学校就应该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潜能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好的音乐文化修养的人才。只有这样,少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普及下去,才能为更多的人接受、吸收并且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以启迪。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学习与吸收达到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使得不断深入的、充实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普及,发挥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最后,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起着全面塑造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作用,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式和风格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具有自身新颖的独特性,它可以是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承,可以是某种民族器乐的演奏,可以是某种民歌、民族曲艺的演唱与表演,可以是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这些载歌载舞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及理论性的知识的传承,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艺术的潜在功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接受包括对风格样式、旋律曲调、演奏演唱形式、音调特征等众多内涵的学习、聆听甚至是表演来具体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了解到相关的文化信息与其它信息,而音乐的教育功能也是通过这种对音乐的感受来达到的。因此,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既是一种音乐审美,又是一种教育与文化传承,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是其它艺术形式或者文化形式所难以替代的,因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是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其它音乐教育而言,更侧重于民族性内涵。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因而关于民族性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就非常复杂多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又是浩如烟海。因此,首先接触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有助于在这些庞大的音乐类别中识别自我的身份、民族的身份。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能够详细地了解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认识世界。通过积累本民族的音乐知识,进而比较世界各国其它类型的音乐文化,可以使得学生的立足点变得更加可靠。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待于从本国国民尤其是从青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又可以起到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准备充足的后备力量,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达到最大化的普及。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于音乐知识相对有限的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民族音乐的内容和风格、样式等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感情和乡土意味。这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多少会有一些是曾经耳闻目睹过的,学习起来就变得相对轻车熟路,没有了学习国外音乐的陌生感。由于本土文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能不必费过多的力气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要领。同时,中国文化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学生们由于养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心理和认知习惯,因而在接受这些民族性的音乐教育时,就不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隔阂。

最后,因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特点和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民族性的音乐内容与形式时,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和条件。本土化的音乐文化,尤其是语言特点和美学风格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能够与其它科目的知识实现横向的联系,而且可能会大大减少理解上和文化背景上的误解。所有这些都是国内学生的先天性优势及条件,对于解读国外的民族音乐而言也是一种优势。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即使是再陌生的知识点,也是相对熟悉的。因此无论是在心理、语言还是历史或者思维、审美上都是与这类音乐艺术本质相接近的。

总之,由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意义,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民族音乐教育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释:

①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音乐艺术,2006,(2).

参考文献:

[1]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音乐艺术,2006,(2).

[2]孙红杰,杨燕迪.音乐体裁的学理探究论纲.音乐艺术,2006,(2).

[3]周文中.全球化与中华文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2).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黄允箴.生存与释放.音乐艺术,2003,(4).

[6]黄允箴.撞击与转型.音乐艺术,2006,(2).

该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0U

YS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