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源型城市焦作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源型城市焦作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下,各个城市都将面临新一轮的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如何选择城市高效、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焦作市城市空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焦作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焦作市空间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二级城市,近年来焦作市城市空间快速扩展。据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到2012年,焦作市建成区面积由46.00km2增加到96.69 km2,10多年间增长一倍余,年均增长率达5.9%。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对城市发展演化历程的整理和研究,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科学选择空间发展模式则显得格外意义重大。

2焦作市空间发展演变历程

1.早期城市空间发展

焦作市最初分为西焦作、东焦作两个自然村,古称涧西屯、涧东屯。焦作市区在商、周和西汉三个朝代先后有四座古城,即商代的雍城(今府城),春秋时期的城(今城寨)、南阳邑(今安阳城)和西汉时代的山阳城(今墙南)[1]。

从总体来看,古时焦作发展比较缓慢,规模扩张不太明显,城市只在河流的一侧发展,结构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来看,并没有这四座古城的痕迹。

2.近代城市空间发展

焦作近代工业城是从矿区发展而来的。1910年,清政府以西焦作为中心建置焦作镇,由于发展的需要,英商福公司在焦作的十几年间修建了多条道路,这些道路发展至今仍是焦作城市的基本骨架。这一时期城市向心性强,单中心结构明显。该阶段城市空间呈现以集中发展为主线,城市空间外延型扩展的特点。到1949年,焦作市建成区范围仅为2.5 km2,城市呈南北向长方形。

3.现代城市空间发展

1956年,焦作矿区正式设立焦作市,已经建成的区域面积达到6.6 km2,当时的焦作只能算的上是一个规模较小的从事矿业生产的小城市。到1985年,随着马村、中站两个工业镇初步发展起来,焦作市“一城两镇”的空间布局模式雏形显现。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东、南方向蔓延,中站、马村两个工业镇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张。截至1992年焦作建成区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35.12 km2。1999年,位于城市老中心区的南部的焦作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批准成立。2003年5月,随着焦作市43个党政机关搬迁至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此为中心的行政新区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中站、马村工业组团沿城市干道向老城区方向扩展,组团间的空隙逐渐被填充,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后,进而发展成为焦作市的两个城区。2012年,焦作市总的的建成区面积已经增加到96.69 km2,这其中包括老城区的解放区、山阳区,合并进来的中站区、马村区以及新设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从焦作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可以看出:首先,从城市扩展方向上分析,城市发展早期受河流山脉用地条件的限制不大,并在以后多年中保持不变。到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地形限制作用逐渐强烈。北面受到太行山脉的阻隔,东西方向受到采煤塌陷、高速公路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多重因素的分割,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主要集中向南发展。

其次,从空间形态上分析,早期主要是点向面的扩展形式,中期转变为跳跃组团式发展,后期则有在组团之间形成老城区、高新区双核结构的趋势。其中城市空间的演化在发展中期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建国后,随着工业发展需要,中站、马村工业镇的建立使焦作组团式结构模式的雏形初步显露,出现了“一城两镇”的空间形态。

第三,从用地规模上分析,城市早期增长缓慢,从1956-1992三十多年间,焦作建成区仅增长了近30 km2。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需要,近年来用地规模出现急剧增加,在2002-2012十年间,焦作建成区面积增加就高达40 km2。

3焦作市空间发展模式总结

根据前文焦作市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形态和规模等特征,对比焦华富等学者提出的传统煤炭城镇空间结构阶段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划分出焦作市不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阶段。

a.点状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阶段(1900s-1930s)。焦作市是由于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区为了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而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从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福公司在焦作开矿,是焦作城市诞生的契机。192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焦作市。

b.向面状转变的近域扩展阶段(1930s-1960s)。这一时期,焦作城市以煤炭生产为主,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区面积狭小。由于发展的需要,福公司投资修建了哲美森大街(今民生街)、中山东街(今新华街)、福中大街(今民主中路)和中原大街(今解放西路)等数条主干道,形成了焦作市初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焦作市煤炭工业城市的轮廓已初步完成勾勒。

c.离心式组团跳跃发展阶段(1960s-2000s)。建国后,焦作市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受煤炭资源开采特点限制,城市空间沿交通干线向外跳跃扩展,呈现“一城两镇”分散式布局。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原先分散的镇,因为工业发展的带动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生活功能不断增加,人口也随之聚集,逐步具备了成为中心城市分组团的潜力。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相互联系的需要,一批建立较早的中站镇、马村镇沿交通干线不断呈现相向发展和相互靠近的形态。1957年中站区和马村区划入焦作市区,形成了城市空间离心式组团跳跃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d.向心式框架填充发展阶段(2000s-至今)。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从1999年底开始,焦作市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其它工业部门也在逐步取代煤炭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城市转型时期到来。伴随着经济转型而来的,便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的转变。2005年焦作行政中心南移,并以此为中心形成新城区,城市出现双核结构。新区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焦作市干道网络的形成,城市也随之进入向心式框架填充发展时期。

4焦作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受到诸如资源分布区、采煤塌陷区这些不宜建设空间的制约,“先天性”地形成了分散状的空间形态。从表面上看,资源型城市的空间集聚性与分散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立统一的。有关学者曾根据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受到城市发展周期的影响,并划分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对应转型期的空间结构为多“中心”集聚[2]。这一论断在汪雪峰对现阶段资源型城市按照空间结构的综合分类研究中得到印证,在统计的17个资源型城市中,“多中心组团型”城市占59%,资源型城市总体上伴随着城市职能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的过程中,空间结构类型也由“一城多镇型”或“集中型”向“多中心组团型”演化,“多中心组团型”空间结构将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主要的类型[3]。

目前焦作正处于城市转型时期,空间结构呈现分散组团状,随着行政中心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聚集作用显现,有在城市南部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的趋势。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同时加以引导和规划控制,这种分散的组团结构有演变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空间结构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焦作市选择的“双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与罗杰斯提出的“多中心、紧凑型”空间模式设想有共通之处,即在处理城市集中与分散的分歧上到达“形散而神不散”的目标,为便于生产的需要和空间现状的限制,组团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同时为便于生活的需求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集聚效应,每个组团内部又是密集的。

通过对焦作市百年来空间演化的考察和资源型城市的演变规律的把握,笔者建议未来焦作市应坚持走多中心、紧凑型布局的路线,舍弃“无秩序的集中”,坚持“有秩序的分散”,努力发展为以交通网、信息网和绿化带相互串联的多中心、紧凑型空间的新型城市,以达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艳.焦作市区内部空间结构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07.

[2]樊涛.转型期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以铜川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

[3]汪雪峰.能源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榆林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