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至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合理利用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至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合理利用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东至县耕地地力等级分类,将全县耕地分为6个等级,分析了各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耕层厚度,指出了各等级土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耕地;地力等级;合理利用;建议;安徽东至

中图分类号 S1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62-02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全县南北跨幅108 km,均宽36 km,总面积3 256 km2,辖15个乡镇,248个行政村,人口5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6万人。东至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2 453.4 hm2,其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1 东至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规程和分级标准,对东至县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和分等定级。采用累积频率曲线法,用样点数与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制作累积频率曲线图[1-2],根据样点分布的频率,用累计曲线的拐点处作为每一等级的起始分值,将全县耕地分为6个等级(表1)。

1.1 一等地

一等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东流镇,面积为64.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2%。

该区地势平坦,质地为黏壤,耕层深厚,一般在25 cm左右,耕地一般为一年两作或多作。该等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为18.81 g/kg左右;全氮多为1.27 g/kg左右;有效磷多为24.53 g/kg左右;速效钾多为96.42 g/kg左右;有效铜含量多为3.79 mg/kg左右;有效锌含量多为1.58 mg/kg左右;有效铁多为37.43 mg/kg左右;有效锰多为30.52 mg/kg左右;pH值为5.49左右。

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有效厚度>150 cm,成土母质为冲积、湖积物。水肥条件优越,表层质地适中,疏松易耕,保肥性好,易发小苗,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属于较优质的耕作土壤。

1.2 二等地

二等地主要分布于大渡口镇、香隅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龙泉镇、青山乡、泥溪镇等8个乡(镇),另官港镇、花园乡也有少量分布,面积为12 137.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7.4%。

二等地耕地水利条件较好,农田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基本无侵蚀,地面平整,园田化水平高,多为扁石泥田、灰泥田、沙泥田、表浅沙泥田、灰泥土、灰沙泥土等,土壤母质为冲积、湖积物,土壤质地多为黏壤、砂壤等,有效土层厚度多为100 cm左右,耕层厚度为16~20 cm。有机物含量较高,水肥条件优越,管理方便,耕性良好。

二等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9.49~35.35 g/kg,平均值为28.18 g/kg;全氮含量范围为1.27~2.16 g/kg,平均值为1.74 g/kg;有效磷含量范围为16.87~38.89 mg/kg,平均值为25.01 mg/kg;速效钾含量范围为70.48~126.37 mg/kg,平均值为97.90 mg/kg;有效锰含量范围为9.86~22.25 mg/kg,平均值为16.47 mg/kg;有效铁含量范围为13.34~71.55 mg/kg,平均值为47.08 mg/kg;有效铜含量范围为2.49~3.81 mg/kg,平均值为3.09 mg/kg;有效锌含量范围为1.08~2.67 mg/kg,平均值为1.69 mg/kg;pH值为4.98~8.12,平均值为5.81。

1.3 三等地

三等耕地主要分布于官港镇、木塔乡、葛公镇、大渡口镇、东流镇等,还有少量分布于尧渡镇、马坑乡等,面积16 129.3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9.7%。

三等耕地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土壤无侵蚀。土壤类型为上位黏盘黄棕壤、灰砂泥土、砾石红壤、表潜沙泥田等,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残积物、洪积物、下蜀系黄土、泥质页岩等,地形部位是岗地,质地以砂壤、壤土、黏壤为主,另外,还有少部分砂壤、重壤和黏土,有效土层厚度为100 cm左右,耕层厚度16 cm。

三等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8.81~36.93 g/kg,平均值为27.73 g/kg;全氮含量范围为1.27~2.33 g/kg,平均值为1.80 g/kg;有效磷含量范围为14.83~24.66 mg/kg,平均值为14.5 mg/kg;速效钾含量范围为49.97~126.37 mg/kg,平均值为86.50 mg/kg;有效锰含量范围为9.86~30.52 mg/kg,平均值为14.92 mg/kg;有效铜含量范围为3.44~6.26 mg/kg,平均值为4.17 mg/kg;有效锌含量范围为1.08~1.83 mg/kg,平均值为1.50 mg/kg;pH值范围为4.95~8.12,平均值为5.84。

1.4 四等地

四等耕地主要分布于胜利镇,在东流镇、香隅镇、洋湖镇等也有少量分布。面积2 174.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四等耕地土壤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基本无侵蚀。土壤类型多为黄白土、马肝土、灰砂泥土、表潜板结田等,土壤母质为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下属系黄土。地形部位为岗地,有效土层厚度多数100 cm左右。质地多为黏壤、砂壤等,耕层厚度为16 cm左右。四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为18.98 g/kg左右,全氮为1.22 g/kg,有效磷为29.88 mg/kg,速效钾含量范围为95.62 mg/kg,有效锰含量为25.65 mg/kg,有效铁为34.21 mg/kg,有效铜含量为2.92 mg/kg,有效锌含量为1.45 mg/kg;pH值为5.70。该等耕地面积虽少,但土壤类型多样,各种土壤质地不同,性能各异,由于肥力基本相当,产出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基本相当。

1.5 五等地

五等耕地主要分布于胜利镇,面积为1 817.4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6%。

土壤类型为马肝土,土壤母质类型为下属系黄土;地形部位为岗地,耕层质地为黏壤,有效土层厚度为100 cm左右,耕层厚度16 cm。该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为18.98 g/kg左右,全氮含量为1.22 g/kg,有效磷含量为29.88 mg/kg,速效钾含量为95.62 mg/kg,有效锰含量为25.65 mg/kg,有效铁含量为34.21 mg/kg,有效铜含量为2.92 mg/kg,有效锌含量为1.45 mg/kg;pH值为5.70。

1.6 六等地

六等耕地主要分布于葛公镇、张溪镇、花园乡等地,面积129.8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4%。

六等地土壤类型为中层棕色石灰土壤,地形部位为岗地,土壤质地一般为壤土,成土母质为泥质页岩,有效土层厚度100 cm居多,耕层厚度为16 cm。该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为30.70 g/kg左右,全氮为2.01 g/kg,有效磷为24.66 mg/kg,速效钾含量范围为99.09 mg/kg,有效锰含量为9.86 mg/kg,有效铁为45.15 mg/kg,有效铜含量为3.81 mg/kg,有效锌含量为1.72 mg/kg;pH值为5.48。

2 各等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建议

2.1 一等地

一等耕地为全县农业高产高效区,人多地少,化肥施用量较大,但有机肥投入明显不足,极易造成中量或微量元素失调、全氮偏低。在施肥上,应注意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改良上,应加强深耕,提高活土层厚度,提高作物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的能力[3]。

2.2 二等地

二等耕地耕性较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大。但过度提高复种指数,易造成养分失调,地力下降。其改良措施:一是测土配方施肥,除施用氮、磷大量元素肥料外,根据测土化验,增施硅、硼、锌元素,实行平衡施肥,确保养分协调。二是多种植冬季绿肥等养地作物,如紫云英、小油菜等。三是根据该等耕地复种面积大的特点,实行棉花、油菜和稻草秸秆还田,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有利于保水保肥,逐步加深耕作层,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3 三等地

三等耕地中黄棕壤偏黏,通气性差,紧实致密,养分分解缓慢,供水供肥性差[4]。不宜种植如棉花等双子叶作物;旱地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田宜种植水稻等单子叶作物。同时应增施有机肥或通过秸秆还田,改良土壤。该等耕地中砂泥土是理想的耕作土壤,但土地利用频繁,养分供应失调。土壤利用改良上应在增加有机肥的同时,增施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增加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科学灌溉,做到经济合理和因土施肥、因土浇灌,以达到最佳土壤生态状态,提高经济效益。

2.4 四等地

四等耕地黄白土、马肝土、表潜板结田所占比重较高,该3种土壤质地较黏重,耕种困难,应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实行秸秆还田,达到“由黏变壤”的目的。在种植上,应实行水旱轮作,改良土壤,也可实行多犁多耕,改变土体性状。对于灰砂泥土的耕地,则实行平衡施肥,增施中微量元素,轮作倒茬,提高地力。总之,该等土地在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的同时,合理布局,用地与养地结合,以获最佳经济和生态效益。

2.5 五等地

五等耕地土壤大部分为通体型,有轻度侵蚀,表土流失严重,耕层浅板瘦。由于地处岗丘,表土径流量大,耕层厚度一般只有16 cm,水田次生潜育化严重。土壤酸性严重,腐殖质的积累作用不强,表层有机质的含量低,而且易受旱涝威协,难以旱涝保收耕作。主要措施是蓄引并举,治旱改土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因地制宜,逐步扩大实行坡地梯田化,减少表土泾流,调整作物布局,轮作换茬,在适当减少双季稻种植的同时,应稳定肥―稻或油―稻的面积,并轮作换茬,用养结合。实行作物秸秆还田,合理使用化肥,实行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正确配比,以求达到均衡协调[5]。

2.6 六等地

六等耕地耕性较好,阳离子代换量高,保肥保水性好,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大部分是旱作区,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地力低下也是该等土壤的第二大障碍因素。因此,在改良措施上,一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二是增施有机肥,如果肥源不足,应广泛开展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三是注意平衡施肥,控氮、减磷、增施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3 参考文献

[1] 张炳宁,张月平,张秀美,等.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I.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4):510-521.

[2] 农业部.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3] 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生.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72.

[4] 王令超,王国强,王国灵.农用土地定级的总分值计算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10-12,38.

[5] 周勇,田有国.基于GIS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