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建筑保护对策研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建筑保护对策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蔡哲理

对于老城区拆迁改造,由于各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意见很难统一,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该区保护的难度,文化资源汉口原“租界”区是中国目前集英、法、德、俄国等多国建筑遗址于一区的历史租界区,同时汉口也是沿江城市中是开埠最早、设有外国领事馆和建立租界最多的城市。从清末名镇到“东方芝加哥”,老汉口深刻的文化遗存,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景观,风格各异的建筑也构成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景观风貌,而一元片区更是汉口重要的历史风貌区。区位优势因为临近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两条老汉口主要的道路,又离江汉路步行街很近,生活交通极为方便。更新中存在的问题破坏性的建设近代历史地段的调研不足及缺乏基础理论的探索和指导,导致了实际建设中的失误与盲目。高密度的开发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恶化,严重地破坏了街区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延续,在对近代历史地段内的建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建筑使用功能的错位使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没有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进而违背了保护性改造的初衷。被动的静态保存20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历史地段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的“近代历史地段保护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保留”,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无视”的态度。没有进一步的维护和开发,遗留下来的建筑、街道、设施等只能忍受时间的侵蚀。片面单一的保护近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近代历史地段及建筑的保护规划只是作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或者说是一种控制性措施。这就导致规划保护以片面、单一方式为主;以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甚至建筑风格形式为主要内容,近代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规划与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对近现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对城市格局特色、街巷空间和场所精神的发扬。商业化的开发模式在近代历史地段开发商业步行街,单方面强调商业开发,任由开发商对近代建筑进行由里到外的改造和粉刷,造成了地段人居环境和城市肌理的破坏,做活了一条街却毁了一片历史街区。更有城市以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增加城市绿地为由,大面积拆除旧城居住区,大量居民搬迁,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草坪、城市广场、人工湖泊。忽略了被保护的主体——原住民的感受和利益许多生活在这里的老住户并不是没有钱搬入小区,他选择留在这里是因为他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喜欢一出门就看到自己多年的老街坊,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些花草蔬菜,喜欢坐在自家门口守望这个小巷。而现代的居住模式缺少邻里间的交流,同一单元的人也形同陌路,这样的生活缺少了人情和人性的美好。因此即使改造中保留了无数的建筑立面和建筑材料甚至是空间组合方式,但是没有居住在其中的人们,那也无法保留住这座片区的“魂”。通过改造传统民居激发城市中心区域老街片区的再生活力的城市触媒手法,值得借鉴和参考。但也不可忽略这种迎合现展模式的更新对城市历史街区传统人文底蕴的破坏,如何将历史街区保护和复兴与城市发展接轨的同时保留延续其文化脉络是当前也是未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及改造长期面临的关键问题。

以人为本的含义汉口一元片区具有很好的空间结构:尺度宜人,给人亲切感;巷弄是很好的交往空间,传统的邻里关系在这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前的里分临近社区服务设施,居民生活很方便,生活气息浓厚。这种生活给老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相比现代化的小区他们更加留恋里分的生活。可见这种生活形态具有很高的推崇性,我们应该加以研究和保护。生活在其中的人赋予历史街区以活力,人的行为活动使整个空间形成内在的氛围。汉口一元片区的空间形态独有的韵味之处在于老市井生活的交流空间,这种布置方式无形中已经使中间的巷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通空间,更像是一种交流空间。公共空间为住户出入时的相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加强这里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和谐互利的关系。保护方式的探讨保护的主体:历史街区及参与其中的人和传统生活政府必须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跳出来。官商联合改造旧城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居民的利益,政府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土地利润,而开发商则又将土地成本转移到了居民身上。政府要平衡居民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使居民和开发商都在改造中获益。比如对于能够增加市民户外公共活动的商业行为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于切实解决市民服务设施的开发商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等,政府要把改善里分周围的市政服务设施的条件和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同开发商谈条件的砝码。以上主要针对现有的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中政府暴露出来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建议,通常情况下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站到了开发商那边,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市民的利益。

方法的探讨: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原则。过去太多的历史街区改造大拆大建,造成城市永远的伤痛,归根到底,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经济制约、思想观念、长官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在这点上我们很赞同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就现有里分质量的层次分级,进行小规模改造。对于完全破败的里分,在维持原来里分体系的前提下创造“类里分”形式。权属的改变给小规模改造提供了前提,针对每一个里分的严格的城市设计则是改造的前提。具体到居民身上,就是在建筑师的引导下满足他们改造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地区不同,但是其方法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性。在改造的过程中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改造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英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探索了“社区建筑”理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体现在居民作为里分改造的投资和实施者参与到改造的全过程中去。他们参与的过程中,设计师必定要考虑到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居民利益,最大程度上维护他们的利益。这种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归宿感,以前浓烈的里分生活氛围也将从参与设计中得到重塑。里分生活形态的延续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汉口老“租界”里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造任务的艰巨。但是我们若是能够解决租界区里分的改造问题,那么对于改造武汉其他片区的里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