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元青花纵横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元青花纵横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承与复古

“追本穷源”说的是寻求事物的根由底细,这话套用在文物研究上颇为合适。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约4902.6万元的天价,成功拍出了一件元代青花葫芦瓶。该重器的成交价固然令人震撼,然更重要的是,她的出现解答了笔者心中困扰多年的疑惑,即明清时期的部分彩瓷是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答案看来是否定的。能说明问题的另一个显例是一组元明清三代的青花双耳瓶,我曾撰文探讨过(详见拙作《形秀色丽――元明清双耳瓶选析及其嬗变》,原载《收藏界》2009年第2期,总第86期,一种造型,一种纹饰能流行几百年而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应该不是“巧合”可以解释的。

纵观中国古陶瓷史上,经典造型如梅瓶、玉壶春瓶,纹饰如松竹梅、荷塘鸳鸯、龙凤纹等,往往能摆脱时间的桎梏,历久而弥新,成为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生活用品装饰,包括上列寓意“福禄吉祥”的花果纹葫芦瓶,以及具备陈列祭祀功能的双耳瓶,这些都是世人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它们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能跨越上下六七百年并占有市场,从而亦说明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传统性。

另一方面,我们亦不应该把它看成是对古代单纯的模仿,它所表现的恰恰是中国艺术中复古的倾向。即如李零教授所言:“复古艺术乃艺术史上的寻常现象。中国有,外国也有。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很多领域和很大程度上是仿古艺术或复古艺术,特别是,几千年来,它有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层出不穷的出土发现,好古、尚古、敬古、畏古的心理格外强烈……但正如很多创新仍离不开传统(至少是不能完全离开),复古也是创新,也是发明,其实是‘被发明的传统’(invention of tradition)。虽然,一般说,模仿、依托、再现和重构,总是它的基本特征,但酷似古代很难做到。保存古代风格,多半是靠实物传承或技法延续……‘古’总是由历史千挑万选,劫后余存,是剩下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往往是精美之物,理所当然,会被很多人视为珍稀。”(见《复古艺术的概念》,原载《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李零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在历史朝代的交替更迭中,我们伟大的先人以无上的睿智和灵巧的双手,不仅在造型上而且在纹饰上,因材(如锦、玉、瓷、铜、角等)施艺、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物质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色。在经过由陶而铜,由铜而玉,复由玉而瓷等等的更迭循环后,最终万法归一,到了清三代则“集大成矣”。当然,虽说部分明清青花瓷器的风格直接“复”自元代,但我们不难发现,元青花多层次的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在人明以后,经过洪武时期的过渡,就开始逐渐变得疏朗,从而形成中国釉下青花那种追求水墨意境的风格,几无例外。

无独有偶

从手工业生产与社会供求的本质关系来看,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生产同类造型、纹饰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尽管产品之间可能存在尺寸大小或纹饰局部的差异。当然,为皇室权贵或艺术家个人独一无二的创作性产品又当别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器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左右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出现了原始青瓷。陶瓷生产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性强,原料来源相对便利及便宜,故中国陶瓷物美价廉而深受世人青睐,成为国粹之一。作为蒙古族统治下的元代陶瓷生产,自然也不能避免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定律,成批生产相同或者类似造型、纹饰的陶瓷器,以迎合宫廷和市场的需求。只不过由于元相对明清两代年代较久远,以及其他可能的人为因素,是我们今天发现两件“一模一样”元青花机率不高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国内文物发掘出土数量远不及今日之巨,加上当时信息不发达,文物市场闭塞,民间偶有出现与博物馆相同或类似的藏品,往往被人嗤之以鼻――“真东西还在XX博物馆搁着呐,怎么有可能在你手里呢,不是假的是什么?”这种“真品只有一件”的思想,在颇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物研究的正常发展,也扼杀了不少的稀世之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文明基建、考古专业化,文物市场逐步开放,“一模一样”甚至“成群结队”的元青花陆续出现在世人眼前,为我们横向了解元青花生产的时代背景、规模特别是工艺特征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一模一样”的元青花还有数例,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梅瓶),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总和就有4~5件之多;次如元青花鱼藻纹盘,全世界博物馆所藏雷同者即有8件之多;又如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元青花八棱海水龙纹梅瓶各两件,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各两件;特别是1980年江西高安元代窖藏的就有两件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两件如意云头缠枝牡丹纹梅瓶,以及四件青花云龙纹梅瓶……没有比较就没有研究,只有通过比较这些同一时代、同一造型纹饰器物之间微观的异同,才是学习研究元青花的“快捷方式”。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在现时古陶瓷仿古、造假泛滥的风气下,罗列一系列“一模一样”的元青花真品,并强调“真品不会只有一件”云云,似有为高仿元青花摇旗呐喊之嫌。非也!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是鉴藏的崇高理念,何况文物鉴定虽说是触类旁通,但更多时候是独立的。清者自清,故请勿对号入座,或引为圭臬。

最后说个题外话,近年流行讨论“元青花存世有多少件”,笔者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具备多大意义,最起码而言对研究元青花的真伪一点积极作用也没有。某种文物存世量的多寡,严格来说,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跟真伪一点也不沾边。既然如此,那又何苦非要钻这个牛角尖不可?何况某些名器如明初功臣墓出土的青花器,孰元末孰明初学术界意见还不很统一呢。就算某甲得出了元青花存世有多少件,那又能证明什么?实际上元青花(包括其他朝代的文物)存世有多少件,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确切答案,也不需要刻意去渲染这个“可能应该”的答案。建议藏友们当下不要再去执着于“量”,而应该多从“质”上去“参”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