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代潮州枫溪瓷塑概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代潮州枫溪瓷塑概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潮州城西(古称西厢)有一溪因岸旁种植红枫树而得名“枫溪”,这一带历来为陶瓷产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西厢陶工碑》载:“西厢下社民以造陶营生,凡上司、府、县各衙家火并春秋二祭、军务,考校等项瓷器一概答应……”反映当时西厢枫溪窑要供应上司、潮州府、海阳县各个衙门所需的办公用文具瓷和生活用瓷,还需供应春秋官祭摆香案用的瓷器,足见枫溪在明代陶瓷生产中的地位。遗憾的是,迄令关于枫溪明清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未开展。

枫溪瓷塑作品的工艺特征

1 胎釉:清中期以前,枫溪的瓷土从白水等邻近地采掘,一股为低温土,烧成后胎壁较厚,质粗松,有火石红。清末之后,采用潮州当地最具特色的硬质粘土――飞,天燕瓷土,胎色灰白,质密实,烧成温度较高。釉料为谷糠釉,其成分以贝壳、谷糠为主,加以石英、高岭土等,釉色白中泛黄,中温烧成。民国中晚期使用白釉,釉层较厚,其釉色乳白,透明性强,或白中微泛黄。胎釉结合紧密。

2 成型:以泥印模印后贴接成型,再装上头部、手掌等;也有一次模印贴合成型的。解放初期,开始采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

3 造型:清中期的人物造型较小,高度20~25厘米的较多,衣褶较简单,眼睛多为单眼皮,造型较为严谨。清末民初,人物造型、衣褶趋于繁密,如观音佩戴的璎珞和衣褶,层次繁密,变化多样。民国后期,造型大器者多,高度40~60厘米,人物造型借鉴现代解剖学原理,以写实的人体比例进行创作,衣褶较疏,有飘逸感;人物表情丰富,注重体现作品的个性和内涵,较为传神。观音或人物的立像基本都成对塑造。

4 装饰:以施白釉为主,也有的施以“大窑五彩”“五彩”“描金青花”“青花(蓝彩)”“描金五彩”等,也有的仅在衣褶施哥釉,或在肌肤、靴等处上彩。

5 款识:以无款识者居多,少数把作坊名、商号、老板姓名刻印盖于泥坯,或手写划刻。主要有“任合出品”“如合厂出品MADE IN CHINA”“耀兴”“陶真玉”“吴鸿发”“吴同如发”“吴明成”“韩江坤德成”“玉成隆”“金顺彩庄”“潮磁造”“炳利”“锦合”等。

对于近代枫溪瓷塑的研究,有关文献记载亦较少,目前只能通过存世实物和老艺人的回忆、口述来整理这段既平凡又充满传奇的历史。

近代大吴泥塑对枫溪瓷塑的影响

清中后期,枫溪瓷塑在传统捏塑技法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泥塑、木雕、戏剧等艺术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瓷塑艺术。主要题材为佛、菩萨、仙道,以及戏剧人物、动物、玩具等。

潮州泥塑以邻近枫溪的浮洋镇大吴乡及颜厝乡著名,尤以大吴泥彩塑最为出众,它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中国三大泥塑之乡”。清末民国,这里出现了一批颇有艺术造诣的泥塑高手,创作出大量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泥塑造型,其代表人物为清末民初的吴潘强(1838~1902年)、吴潮昌,民国时期的吴阿才、吴镇藩,以及解放后的吴金福、吴嘉鸿、吴坤河等。他们天资聪敏,技术精湛,擅长全身戏剧人物、脸谱、人物肖像,有“曹操咬靴”“钟馗踏马兔”“笑佛”“观音”“仙女散花”“陈三五娘”“白蛇传”“桃花过渡”“喜童”等佳作,大吴泥塑制作采用贴、塑、雕、捏、刻、划、彩等手法,尤以“贴塑”技法在泥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其人物面部标清的刻划细节。特别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刻划十分逼真。

由于地域相近,人员往来密切,两地艺术交流活跃,大吴泥塑对近现代枫溪瓷塑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抗战胜利之后,为满足国内及东南亚一带居民重建家园的需要,以及战后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期盼,枫溪大量生产象征平安吉祥的笑佛、观音菩萨、喜童等陈设瓷和壁瓶、筒瓶等实用瓷,枫溪瓷业得到迅猛发展。此时,大吴有100多位泥塑艺人到枫溪瓷作坊当瓷塑技工,承担安贴、修坯等工作,也有少数被聘请为技师。这些技师自己能创作,他们把部分泥塑的脸谱模具用于瓷塑创作,从而使很多瓷塑作品带有泥塑脸谱的特征。大吴的泥塑师傅如吴阿才等人为枫溪瓷坊创作了许多仙佛、人物造型,如“合成”号的“八仙”造型,“如合”号的“观音”造型等,其捏塑水平很高,远近闻名。据“荣利”瓷作坊的陆桂园(1921年出生)老人介绍,民国时期,“荣利”聘请吴阿才到作坊捏戏剧人物“陈三五娘”和“观音”等,他薪金比别人高,开工初就先领360银元的年薪,创作的作品再计件付酬。

在枫溪瓷作坊的大吴人吴金福,自民国后期至解放后一直在这里进行瓷塑工作。他先后在枫溪美术瓷厂和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其以泥塑的贴塑技法制作的瓷塑作品“薛丁山与樊梨花”极具艺术特色。民国后期,瓷塑十分适销,受大吴泥塑人物造型影响,枫溪出现了一大批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和神话人物、“锣鼓双人舞”“芭蕉人物…喜童”等题材的彩绘瓷壁瓶,也有以传统手法制作的作品,如戏剧人物“李白醉酒”“白马…裸女”等造型的灯盏架,以及专销泰国的“大鹏鸟”和专销欧洲的“洋狗”等壁瓶,还有销往各地的“仙女散花”“时尚女性”“孔雀”“鹦鹉”“佛手”“花果”等壁瓶。

泥塑与瓷塑的成型和烧成工艺截然不同,有各自特点和艺术语言。在产品销售方面,泥塑产品的生产有阶段性,消费者只有在游神赛会或办喜事时才选购几屏泥塑作品去摆设。加之其从产品制作到焙烧基本由一人完成,所以只能小批量生产。瓷塑产品则基本可长年生产,虽也要经模印、安贴、修坯等工序,但可大批量生产,产品为家居日用所需,也适宜作为馈送亲朋的礼品,需求量大。大吴泥塑制作艺术的成熟应比枫溪瓷塑稍早。民国时期,瓷塑的需求量和产量明显超过泥塑,大吴泥塑艺人自然流向枫溪,加入瓷塑生产的行列。

民国后期枫溪瓷塑风格的变化

据老艺人吴维雄(1925年出生)介绍,清末时,他的老祖母陈氏晚上到戏园看戏,第二天便能用泥巴将昨晚的戏剧人物捏出来,惟妙惟肖,周围的人都能认得是戏剧中的哪个人物。他的祖母、叔父、父母的瓷塑手艺都是从老祖母陈氏那里学到的。位于枫溪卢厝池顶的陶真玉号瓷庄,创办人邱进佳(俗名和尚伯),他能捏塑观音像、笑佛等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民国后期,枫溪溪下的“潮瓷”号瓷坊创办人吴天亮,兄弟三人原都在“吴任合”瓷坊打工。任合的老板吴权记有一手瓷塑绝活,他看见什么人,就能以手中的泥巴马上塑造出这个人的造型,形神俱佳,民间夸他的瓷塑为“权记无模(模具)白手捏(塑造)”。吴天亮在任合瓷坊暗暗学到不少技法,兄弟三人利用晚上工余时间在自家塑瓷,制作“八仙”“观音”自己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后辞去“吴任合”的工作,自立门户,创“潮瓷”号瓷坊,生产 销售瓷塑及彩绘产品。当时,瓷坊的老板基本都能拉坯、雕塑,彩绘则一般都聘请画师上门作业。

在枫溪“安仔(瓷塑品)街”开店的满希婶,边卖瓷猴哨子,边手捏制作猴仔。她手艺高超,心灵手巧,一块瓷泥经她一拉一捏,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便制作出来了,她的店前经常围观着一群人在欣赏。

枫溪瓷塑的外来师傅曹明銮为江西人,1947年至1948年间与其妻在枫溪以创作瓷塑为生,他那时年龄五十出头,其妻年轻貌美,约20多岁,跟随其身边,兼当模特。曹明銮擅长于仙佛、人物以及时尚女性形象的雕塑,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非常畅销。当时,枫溪诸多瓷作坊的老板争相向他定购,作品有“天女散花”立像、“弥勒佛坐像”“时尚女性”“裸女”“寿星立像”“刘海戏蟾像”等。曹明銮创作的作品以拉线对模,作坊老板买了这副模后,要先注浆成型,再按成型作印。

曹明銮还把更为写实的创作风格带到潮州枫溪,改变了传统造型那“四个半头”的人体比例,许多作品以现实的“七个头”的标准塑造身型,脸部表情更丰富,衣褶更为简练夸张,使近代潮州瓷塑造型呈现时代风格,影响深远。

当代民间瓷塑大师林鸿禧(1928年出生)老人回忆,1947年他在“鸿发”号瓷作坊学塑观音时,师傅带他去“如合”号瓷作坊观看摆放于大堂的吴阿才雕塑的观音菩萨立像,作品的面部表情端庄沉静,望之遂生恭敬之心。其面部造型与泥塑观音的造型同出一辙,单眼皮,眼微瞌,瓜子脸,小口垂鼻,头顶佛像,双辫垂肩,胸佩璎珞,手执如意,立于波涛中的莲叶之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对此仍印象深刻。当时,大吴和枫溪的雕塑艺人塑观音前,也多去观看开元寺里的观音立像,受到启迪后再发挥想象力开始创作。

1948年,林鸿禧在“鸿发”号当一般工人时,便暗暗学艺,他以吴阿才创作的观音像为样,制作了观音立像,其形态生动,初露大家之气;又以曹明銮创作的寿翁立像为样,制作了笑容可掬的寿星立像。解放初期,第四野战军南下,部队的马群驻扎在潮州市郊枫溪,当时卢厝池顶“鸿发”瓷作坊门口的马群引来很多乡民的围观。林鸿禧对这些马群也产生了兴趣,静心观察,回到坊中便捏出8尊不同形态的骏马,其造型自然生动,比当时枫溪“松兴”号生产的“八骏马”更为传神。老板吴维雄大胆地把他的八骏马作为样品,让客户订货,这一下不得了,许多客户争相订货,生意极好,供不应求。自此,林鸿禧的瓷塑手艺开始为大家赏识。

林鸿禧的瓷塑艺术源于生活,创作了许多瓷塑精品。1955年,他创作的戏剧人物“十五贯”,于1959年获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他的作品构思独特,善以细节表现作品的内涵。如1957年创作的“李白醉酒”,塑造李白醉酒夜归的形象,李白满脸通红,眼微闭,倚身仆童。仆童一手持灯笼,一手掩鼻,表现出难忍他的酒后气味,从而把“醉酒”的情形刻画得入木三分。1960年创作的“达摩”立像,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塑造了深刻的内涵,受到高永坚先生的称赞。如今,年已八旬的林老还坚持创作,精品迭出,如“如意观音”以细腻的面部雕塑和简练的线条,体现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使众生遇难呈祥”的慈悲形象。他的创作造诣是与他扎根于民间,对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吸收、理解与融会贯通分不开的。

林鸿禧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人物雕塑的一些要领,如佛、菩萨的眼睛似视似闭,只看眼前三步之处;持莲、持如意观音菩萨立像应“三不正”构图;神仙脸似“风”字;武侠脸似“田”字;释道面部应有喜乐的表情等等,这些审美观在枫溪的瓷塑创作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传统的枫溪瓷塑造型古朴,人物头大身小,衣褶飘逸夸张,注重刻画脸部神态,眼睛单眼皮者多。民国后期,受曹明銮创作风格的影响,枫溪瓷塑以写实造型为主,风格严谨,注重解剖与透视学原理。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以后枫溪的瓷塑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编 耕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