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镜背上的体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镜背上的体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代铜镜是古人照颜饰容的一种梳妆用具,但在古代,铜矿开采难度大,各朝各代又多用铜铸钱作为流通货币,铜的产量和消耗直接影响着国运与民生,因此,古代铜镜虽是生活用品,但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能拥有它的多半是富贵人家。因为铜镜是高档生活用品,所以工艺上不断求精求新,不仅镜面弧度精准,光亮耐磨,而且镜背纹饰还要装饰上天上人间众多美好之物,或寓吉祥,或祈辟邪,或寄思念。在这些铜镜中,有一批反映狩猎、博局、围棋、打马球、蹴鞠等古代体育活动的铜镜纹饰,彰显出古人活泼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男性的英武阳刚之气。

纵马横戈狩猎行

狩猎对于先民而言是一种谋生手段。进入夏商周以后,除猎食外,狩猎便开始成为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了。史载西周每年要举行四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狩猎成为国家大事。狩猎活动惊险刺激,又能亲近自然,驰骋山野,摆脱案牍劳形,自西周至秦汉许多国君乐此不疲。当然,耽于狩猎而荒废政务者也比比皆是,连汉文帝那样俭朴无为的皇帝也是“一日三出,击兔伐狐。”汉武帝更是经常驰骋上林苑,还要司马相如作天子游猎之赋以壮其势。唐代政权是从马上夺得,善猎、好猎之人众多,李渊父子均是个中翘楚。李世民狩猎时曾亲手刺死野猪,弟弟李元吉更是放言:“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唐章怀太子墓中著名的《狩猎出行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场景:四五十匹骏马良驹,四五十位狩猎高手,旗帜招展,人欢马嘶,好一派狩猎出行之壮观景象。唐以后的辽金元乃至后来的清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骑马打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平常的狩猎活动是他们练兵习武的方法之一,骑术精湛是他们能征善战的重要原因。清初三位皇帝在承平之日每年都要到热河木兰围场狩猎,以防八旗子弟荒废了骑射。

图1为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直径17.5厘米,日本永清文库藏。圆钮,圆钮座,镜背饰3组两两相对的连体龙纹,龙纹间配置3组纹饰,一组为身披盔甲、持剑握缰的骑士,欲刺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一组为两兽搏斗。另一组为一只展翅的凤鸟。纹饰皆错金丝,龙纹躯体并错银丝。镜体为夹层,以镜背外缘包嵌镜面而成。

图2也是战国狩猎纹镜,直径10.4厘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三弦钮,方钮座。以双线勾连雷纹为地纹,双线内填碎点纹。地纹上双武士与双豹相间排列,作搏斗状。

战国铜镜的特点是钮相对较小,有弓形、弦纹弓形、十字形等,边缘或平直、或上卷。镜背纹饰多由主纹与地纹构成,繁缛细腻。 唐代铜镜是中国制镜史上的一个高峰,在造型、纹饰、工艺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种类多,纹饰精,做工细,镜体厚重,表面洁净如银。唐代富裕的经济、开放的胸襟、发达的中西文化交流带动了铜镜艺术的发展,不仅镜形打破了过去以圆为主的固定模式,出现了方形、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等,而且纹饰更加活泼浪漫,有对称的花鸟、瑞兽、人物镜,有散点式的朵花镜,有单一纹饰的盘龙镜、e字镜、鸾鸟镜等。西域风格的狮子、葡萄也出现在唐镜纹饰上,传递着盛唐之音的浪漫与华丽。当然,传统的纹饰,特别是狩猎纹在唐代这个靠征战立国定疆的朝代更是精彩纷呈。《唐会要・搜狩》载,贞观五年(631年)正月十三日,李世民率众大猎于昆明池,浩浩荡荡的随从中还有在朝的各国藩王。李世民对高昌王(当时政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麴(qu)文泰发表了他人生三乐的高论:“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成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足见狩猎之于唐朝有何等影响。狩猎因此也是唐诗的一个不衰的主题,李白《行行游且猎篇》就有“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之句。有唐一代,君臣、贵族、豪门、百官都以狩猎为乐事。

图3是唐代狩猎纹菱花镜,直径29厘米,河南博物院藏。圆钮,以钮为中心置4株树木和4座山峦。山树周围饰4组策马奔驰的猎手,猎手们或持长矛,或搭弓箭,或回首观望,马前有飞跑的兔、野猪、鹿和怪兽,并间以雀鸟、蜂蝶、蜻蜓、折枝花,镜缘饰折枝花和蜂蝶一周。场面写实而生动。

图4是唐代狩猎纹镜,直径14.9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圆钮,菱花钮座。饰4组狩猎纹。猎手纵马持长矛、弓箭、套索,马前为奔逃的野猪、鹿、兔和怪兽,主纹间饰折枝花和蜂蝶,外缘饰一周云鹤纹。

人欢马嘶打马球

马球运动早在东汉时就已出现,隋唐达到鼎盛。宋、辽、金时期战乱频繁,打马球成了军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元代的马球由过去的硬质木球变为皮质软球。明中叶以后,现代马球传入我国。马球的昌盛与古代骑兵的骑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轻骑兵的快速机动和远程奔袭能力十分强,而马球运动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打马球在唐代成为一项在贵族和军队中盛行的活动。唐代马球分为单球门和双球门两种,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见方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寡决胜负。双球门的赛法则以击进对方球门为胜。唐代的文化遗存如宫城、禁苑遗址上的马球场,章怀太子墓中精彩的《马球图》壁画,还有栩栩如生的打马球纹铜镜等等,无不印证了唐代这一活动的盛况。

图5是唐代打马球菱花镜,直径11.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圆钮,主纹饰为四人骑马打击二球。四马或四蹄腾空,或前蹄奋起,或后蹄高扬,或昂首嘶鸣。四位骑手或挥杆打击,或执杆拖球,或侧身回勾,人欢马嘶,紧张热烈。马侧饰山峦和折枝花,镜缘饰折枝花和蜂蝶。

游戏娱乐在博局

博局又称六博、陆博,是一种先掷采、再行棋、然后角胜的游戏,在我国春秋时就已流行。秦汉之时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均对六博乐此不疲。大量考古资料证实了这一盛况,如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六博棋局、汉代画像石上的六博画像、还有汉代铜镜上的六博纹饰等等。六博棋的组成部分有棋盘、棋子、箸、博筹等,西汉的玩法是:棋盘上画12曲格道,双方各布6枚棋子,其中一枚为“枭”,相当于象棋中的“帅”,旁边放6个“箸”,先掷“箸”,根据掷“箸”的多少按规则行棋,以杀对方的“枭”决胜负,类似于象棋中的斩将夺帅。东汉的玩法是设六“箸”、二“z(qi6ng)”,在12曲格道上布白棋和黑棋各6枚,曲格道两头中间称“水”,双方各有一枚叫“鱼”的圆形棋子,置于“水”中。先掷“z”,后行棋,棋行到一定的位置可入水“牵鱼”,首先牵到3次鱼、得6根博筹者为胜。

汉初百废待举,铜料缺乏,到汉武帝时铸镜业有了大的发展,西汉铜镜的精品多出于此时。东汉铜镜是汉镜的又一个高峰,铜镜制作精工,纹饰精美。铜镜纹饰中多见道教纹饰,西王母、东王公,神人杂处,怪异奇特。汉代铜镜形制仍以圆形为主,钮除弦纹 钮外,新出现柿蒂纹和联珠纹钮、扁圆钮等,镜缘由战国时期的卷缘逐渐演变成宽厚平缘和连弧纹缘,而且缘上开始出现纹饰。镜背纹饰出现了新的轴对称。纹饰由平面到浮雕,并出现了铭纹。

博局纹即饰有12曲格道的纹饰,类似六博棋盘。图6是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博局纹镜,直径18.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圆钮,柿蒂纹钮座。柿蒂纹间各有一兽头,双线方栏。方栏外饰博局纹,间饰神人、鸟兽纹。周边有铭文一周:“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成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镜表鎏金,铭文工整。图7是东汉描金四灵博局纹镜,直径16.4厘米,日本铜镜收藏家千司唯司藏。圆钮,柿蒂纹钮座。凹形方框两道,纹饰为四神博局纹。青龙飞腾,白虎奔跑,朱雀飞翔,玄武为龟蛇合体并有小蛇缠绕。四灵的空隙处都填以流动的云纹,镜缘饰三角纹和云气纹。纹饰都用金线绘成,极其精细。

无声格杀弈围棋

围棋在古代称“弈”,是中国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棋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汉时期,六博盛行,围棋活动渐少。魏晋时期好清谈的名士众多,凡名士不可不会弈棋,名士们还给下围棋起了一个雅号叫“手谈”。统治者也推波助澜,将棋艺分九品,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今世围棋水准分为九段即源于此。隋唐至明清围棋除了更加普及外,从实战到理论,各朝均高手迭出,弈棋与弹琴、书法、绘画(所谓琴、棋、书、画)成为四大雅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成为文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从唐代开始,围棋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流传。围棋在中国如此之盛,铜镜上出现围棋纹饰便不稀奇了。

图8是唐高逸图镜,直径16厘米,中国嘉德2007年秋季拍卖会拍品。半圆钮,莲瓣钮座。钮上方有双鹤翱翔于云端。右上一人长袖宽袍,带一卧牛,其下一人于树下临水而坐,一手掩耳,内容似为“巢父饮牛,许由洗耳”故事。左侧一人戴冕旒(Iiu),后有侍者执伞,另一老者坐于山洞中,当为“帝王闻道”。下为四位高僧围坐棋台,正在谈论,疑为“商山四皓”。此镜与唐镜的高浮雕不同,使用的是减地法平雕。

金代铜镜最典型的是双鲤纹镜,鱼是女真族崇拜之物。此外在中原广为流传的典故、民间传说和轶闻趣事的人物故事镜数量也不少。金代战争频繁,金属缺乏,铜禁极严,官铸与私铸之镜有天壤之别。

图9是金王质观棋菱花镜,直径1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八瓣菱花形,圆钮,窄缘。镜钮的左上方两人盘坐对弈,中间有一人手握长担在观棋。镜钮右侧有一株参天大树,树后远处是山峦,树下有河岸和流水,岸的左右各有两童子,身着短衫,手持宝物,并肩前行。纹饰取材于樵夫王质观棋的故事,居中观棋者当为王质。据南朝梁任肪(fang)《述异志》记载,晋朝时的樵夫王质在信安郡的宝石山砍柴时遇两童子下棋,便放下斧子观看,因吃了童子送的一枚枣核,肚子不饿,直到童子提醒他砍柴的斧子烂了,才动身回家,而此刻家乡的人王质早已不认识了。此镜纹饰清晰精致,应是官铸之镜。

妇孺成乐忙蹴鞠

蹴就是用脚踢,鞠球类。中国古代的蹴鞠当为现代足球的祖先。在唐代以前是在皮革做的球里填充毛发而成的实心球,唐代变成充气球,即用动物的膀胱充气作球胆,外面用八片皮革做成的球皮包裹而成。早在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是相当流行的娱乐活动。汉代蹴鞠从宫廷到民间蔚然成风。汉代的武帝、元帝、成帝,包括东汉末年的曹操都是蹴鞠高手。民间蹴鞠活动多以娱乐为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常见此类图案。汉代军中蹴鞠活动对抗性很强,成为提高军事素质的一种方法。

宋代蹴鞠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场地中央设两根高约3丈的木杆,木杆结网,网上部留一尺左右的洞,双方球员分列两边,将球踢过洞为胜。另一种盛行于民间的是展现个人技巧的踢法,除足踢外,头、肩、臂、胸、膝等都可以接,花样繁多,灵活方便。宋太祖、太宗、大臣赵普等就以善蹴鞠闻名。《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而为宋徽宗所重用。元、明、清三代蹴鞠依然是民间娱乐之重要项目,因为材料简单、场地不限,特别受妇女、儿童的喜爱。

宋代铜镜形式上有很大突破,出现亚字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有柄镜等,重实用,不重纹饰,纹饰多细线浅雕。图10是南宋蹴鞠纹镜,直径10.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圆钮,主题纹饰为蹴鞠娱乐图。图中一男一女正专心踢球,两侧饰男女二人及太湖石、围墙、山峦等,其间饰以花草纹。以这面蹴鞠纹镜为例,可知宋代铜镜工艺已远不如唐代。

责编

潇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