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 语文 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24-01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增强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要向学生明确预习的好处,预习对于今后继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在学生有了足够的重视后,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各年级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预习的要求也有分别,课型不同,预习要求也有差异。一般讲,预习提示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

1.阅读课题,联系时代背景,揣摩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 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 :“亲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亲人”指谁?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眼过三遍 ,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高段学生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

第一遍重在标、写、画上,“标”即给课文标上节号,以便教师在讲解课文精彩句段的时候学生能迅速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学习;“写”即把课文后面生字表中出现的生字在上方注上拼音并且拼读一遍,在下方注明生字的音序及部首;“画”即画出本课的词语,词语朗读两遍后,自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第二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这一遍读课文,先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段意,然后划分段落,书写段意。意义段用双竖线分出并把段意直接写在书上。例如:学生在预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以及每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遍,细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提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提纲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2.预习提纲的设计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预习提纲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

4.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开始预习之前,要让学生复述或读一读预习要求,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预习要求不清楚的,教师讲清后,方可组织预习。

四、及时检查、评价预习效果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