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穷则思变 困则思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势不可挡,教师不能消极应付,而要积极应对,从改变教师自身开始,让学习、成长、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
关键词:自我改变;微笑;激励;沟通
2011年秋季,我有幸从基层初中调入环县五中任教。初来乍到,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和五中首届初中生,我的工作压力自然很大,可是回想一下自己十几年的基层教学经验和业绩,也许会轻松许多。然而,“摆着架子,拿起威严,把持课堂”这种“一贯做法”是与课改要求格格不入的,五中的学生更是不会吃这一套的,这次应该怎么做?我很困惑。常言“穷则思变”,我必须“困则思改”,可是靠微弱的自己能改变了谁,又能改变了什么?无奈我只有想方设法从改变自身开始。
一、改“威严”对“微笑”面对学生
以前总板着面孔,一副威严的架势面对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单打独斗、机械式地学习,效果极不乐观。在我要求学生写的周记中,学生说:“老师,我们最喜欢你微笑的样子,那会使我们觉得安心,最怕你生气,因为你生气,我们就会很害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当我尝试微笑着走进课堂,慷慨地将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自信的反映、乐观的表现,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温馨、平易近人的好感觉。微笑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宝贵钥匙,它使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拉近、靠紧,从而使师生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情感易于和谐、融洽、共鸣。慢慢的我不再吝惜自己的笑容,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关怀、你的温暖。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他们更愿意和你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能使他们在轻松欢乐中有条不紊地合作学习。
二、变“相信自己”对“相信学生”
原来我总认为自己对教材吃得透,对考点把握得准,课堂不敢放手,在此心境作用下,自然是“以我为主”,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老师,面对文本,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不该是“我要教什么”,而应该是学生“要学什么”。教参上所罗列的教学重难点固然重要,可学生真正通过自读探究所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质疑应该尤显可贵。课堂上通过放手,充分相信学生,他们的探究成果、合作创新有时让我感到特别意外和惊喜。实践告诉我:“要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最好”。
三、管理以“少批评”变为“多激励”
作为教师,爱优生很容易,表扬和激励优生自然也是常事,而课堂内外不守规矩的、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大多都是后进生,一味地指责与批评很难收到应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待他们的不足与过错要能够容忍,专挑闪光点进行放大与激励,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班上有一名男生,平时调皮捣蛋、纪律松懈、无心学习,可是人又比较勤快,动手能力较强,我拿他的这个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多次激励他动手为班上修饮水机、电灯、插座、多媒体等,他好像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表现得很积极、热心,每次为班上修完一样东西,我都要公开捧捧他,“你是学习物理的好料子,我相信你的物理成绩一定会提升!”后来在物理课堂上我发现他渐渐地专心了、投入了、好问了、爱钻研了,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中考物理居然考了82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当学生毕业后,最记得你的是那些曾经被你用公平的心激励过的后进生,虽谈不上滴水之恩,但很可能是你当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打动了这些学生,使他们永远记得你。
四、课外以“少搭理”变为“多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才是教育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过去我除了课堂上跟学生打交道,课外常常无心搭理学生,使师生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定的隔阂。因此,我试图在课堂内外、有事没事地与学生搭讪,投其所好从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说起,解除他们的戒备心理,不经意间的嘘寒问暖、点滴关怀,他们会用十倍乃至百倍的理解来回报你,课堂上才会迎合你、相信你。爱是最好的语言,只有给学生最真挚的爱,学生才会对你有亲近感、期望感、信任感,才会对老师打开心灵的大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变传统班级授课制为分层走班制
多年来,我们尝试过“分层过滤”法、“小组捆绑”法,特别是随着初三毕业班综合复习的深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显著,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在教学目标、内容、速度、方法等方面考虑这种差异性。我们尝试着组织学生“分层走班”学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由三名物理教师分别负责教学。上课前,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相应层级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课堂上要认真组织落实,课后及时检查评价。学生的层次定位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定期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做到“能进能出”,“有上有下”。通过分层走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较为明显。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不可挡,我没有选择逃避和消极对抗,而是从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开始,实现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我实践我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军.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注点[J].中小学电教,2010(Z1).
[2]李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行为[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2).
[3]彭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合作初探[J].教育探索,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