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绘画抚慰心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绘画抚慰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像所有的后印象派画家一样,劳特累克的绘画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巨大影响,但最终成功构建了自身独有的绘画面貌。他的绘画的独特性和他的不幸命运是分不开的。绘画对劳特累克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是对艺术无限的追求,更是抚慰自身心灵的良药。

关键词:劳特累克;绘画艺术;绘画题材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的巴黎绘画大师云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的后印象派。后印象派也许是大众所关注和了解最多的几个画派之一,尽管连最松散的组织都没有过,他们之所以拥有这个共同的名字仅仅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受到的印象派的巨大影响,但这个画派却同时拥有美术史上你永远不可能忽略的众多大师级的画家。其中包括了被公认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有开表现主义先河的凡高,有象征主义的首领高更,有神秘主义的雷东和纳比派的波纳尔,当然,还有一位以人们所不齿的和为终身表现题材的画家劳特累克。后印象派的画家们都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彼此缺乏联系,但他们都在那个时代创造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而劳特累克独特的题材和鲜明的艺术面貌也使他在这个辉煌的画派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一、劳特累克――蒙马特尔传奇画家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作为后印象派的画家而被熟知。1864年11月24日生于法国南部阿尔比古城的贵族家庭的劳特累克,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继承了家族的绘画天赋。但是由于患有先天的骨骼疾病,少年时又因先后两次骨折而导致终生残疾,高贵的出身和畸形的身体在这位原本无忧无虑的贵族的一生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由于行动受到限制和对美术的热爱,劳特累克开始寄情于绘画,先后在多位画家的画室中学习。1884年住进巴黎的蒙马特尔地区,在这儿他常常带着速写本或画布捕捉他的描绘对象。他渐渐以石版画确立了自己在这儿的地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成为当时巴黎有名的画家之一。实际上劳特累克的真正的创作辉煌期只持续了大约十年,放荡的生活和嗜酒的恶习毁了这位天才的画家,1901年9月9日年仅三十七岁的劳特累克因病逝世。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也曾拥有许多珍贵的情谊和一些的倾慕,但却从未真正拥有过爱情,他终身未婚,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情人。

劳特累克的作品集中描绘了巴黎的蒙马特尔地区的酒馆,舞厅,马戏团,妓院等声色场所的人们的众生像,尤其以红磨坊的等题材著称,而他所喜爱的人物也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他的画上。他运用辛辣讽刺的,却又不乏同情与理解的善意的画笔,描绘那些沉浸在声色世界的男男女女,手法独特,情感细腻,描绘了世纪末经历着时代急剧变化的人们的心灵和命运。

二、独特的题材来源于自身的苦难

在劳特累克所处的时代,贵族的血统仍然是相当值得骄傲的,但他的残疾的身体毫无疑问是劳特累克最大的苦难。劳特累克的贵族身份,残疾的身体之间形成的阴影使他对所描绘的对象怀有一种同病相连的温情,他坎坷的命运使他的视角更侧重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虽然受到印象派画家德加的影响,但与德加怀有优越感的清醒的,恬适的态度不同,劳特累克画人如画己,在貌似平静的描绘中情感的急流强烈地奔涌。分析他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出隐藏在放荡不羁外表下的脆弱心灵和对生活的绝望,只有在绘画中他才能以自己的方式抒发和缓解这种伴随一生的,无法摆脱的困扰。由此可见,绘画之于劳特累克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心灵的抚慰剂。

他的作品的题材相当集中,比较著名的作品大多描绘蒙马特尔的咖啡馆和酒店的人们,尤其以描绘居多;还有一部分作品描绘的是妓院中的的生活;另有一部分描绘的是马戏团的表演或歌剧表演;还有少数的为朋友或家人所作。其中真正享有盛誉的是前面两部分,尽管在当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和的,他的父亲因此要和他断绝关系,不过显然劳特累克同样是一位倔强的并且坚持己见的画家,他的最爱仍然是蒙马特尔,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的最精彩的篇章都集中在这儿。

劳特累克的选择是相当有意味的,他的残疾使他丧失了成为一名优雅的贵族的可能性。但在这个堕落的蒙马特尔他成了值得尊重的画家,成为了能够通过绘画和海报等艺术创作改变这些生活的重要的男人,在这儿,他得到了深层次的满足,足以治疗和缓解由于残疾给他带来的心理伤痛。

《红磨房的女丑查雨高》是劳特累克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查雨高是当时蒙马特尔的一位相当有名气的女丑角,在画面中大面积的金黄色和绿色呈现一种喧闹而堂皇的气息,而人物在金光闪闪的装扮后面的忧伤的眼睛让人在这种激烈的矛盾中一见难忘,其中伤感、无奈、哀婉、和忧郁的情绪是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难道不是作者的内心写照吗?

《伊维特・吉儿贝》一向被公认为在构图上独特和新颖,暗绿色调和红色的头发,脸颊,嘴唇的对比使画面明亮而强烈。但是,与艳丽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的嘲讽而忧伤的眼睛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劳特累克的妓院题材中,《在床上》的题材在现在仍然是相当不为“高尚”的人们接受的,的同性之爱,也许只有这位受到她们喜爱的,不以道德的标准苛求这些堕落的女人,而以一种人性的,也许有些调侃却决无恶意的态度来描绘她们生活的画家,才能够深入这不为人所知的陌生环境中进行深入了解并描绘出如此感人的之间的友爱和慰藉。

在他的另一幅杰作《走出红磨房的珍妮・雅芙丽》中,劳特累克描绘的是他最为喜爱的女艺人,她也同样对劳特累克怀有一种倾慕和默契,作为一名咖啡馆的,她在表演结束时走出了喧闹和繁华,离开了追捧者和众多的情人,劳特累克将一身暗紫的她安排于类似于点彩画法的大面积的金黄中,更加强调了落寞与凄清的感觉,繁华背后的小人物的悲苦命运跃然纸上。劳特累克在画这幅画时的心理状态我们无从考究,然而其中的悲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画家的不幸。

劳特累克的绘画经常采用艳丽的色彩和激烈的笔触,题材则是那些能给他带来短时间的愉悦与满足的卑贱的女子,尽管为那些正人君子所不齿,但他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依然为劳特累克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劳特累克笔下的人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的女性,她们处在巴黎最底层,靠出卖她们最宝贵的,也是仅有的青春和美丽来生活。这些女性和劳特累克一样摆脱不了悲剧命运,她们给这位能使她们出名的画家以尊敬和爱,而这恰恰是劳特累克最需要的。

三、劳特累克艺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品的价值要以它呈现某种题材的独特方式来判定,而不是通过其题材来判定。应该允许艺术呈现现实中虚假的和丑陋的东西,这种呈示同样有审美价值。劳特累克的绘画题材也许有悖于传统的美学标准和道德尺度,但在他所描绘的一切是如此的动人,这让人们不得不想到他的内心的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许恰恰来源于悲剧的命运。表面上劳特累克并不是一个忧郁的,落落寡欢的人,相反,他在更多时候表现的如此轻松幽默,但没人会尝试否认残疾对他的内心的强大作用。

劳特累克所热衷表现的是他所爱的人们和环境,那是19世纪末的巴黎的深处和暗处,他在这里得到了尊敬和爱戴,他表现这儿并且身在其中,并不理会题材是否符合他人的愿望。他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巴黎,他关注生命本身,从不矫揉造作,他认为只要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另一方面,他的适合于题材的完美技巧使他的情感准确地得以表达,他的作品因而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劳特累克的作品是19世纪巴黎暗处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展示,同样也是他的内心最深处的外现。在他的鲜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当时当下情境中的人们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自己的全方位的呈现,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大师林立的后印象派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以及穿越时代和民族壁垒的强大的力量。

劳特累克的独特命运使得他对于人生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情感体验,而艺术家的人生之路不同,情感的个体特殊性,使艺术作品以不同的艺术个性出现,劳特累克的作品中的特殊题材,对自身的私密情感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和与之相应的绘画技法都使他的作品保持了鲜活的个性,这正与当代艺术个性张扬的要求不谋而和,使他的作品在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悠长岁月之后仍能激起观者的普遍共鸣,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他的独特的题材已经为当代的人们所接受,并且与道德的审判无关,事实上与现在的艺术家们相比,劳特累克的绘画题材变得如此含蓄和温和;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私隐裸的表达的艺术尝试,在一个世纪之后显然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他的绘画技法又如此得极具个性和恰如其分,那流畅而急促的线条,快速挥洒的笔触及艳丽的色彩都使他的绘画面貌如此特别。劳特累克无疑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最深层的情感作为绘画的精神和内容,这与当下艺术的精神不谋而合,他的作品因而在今天拥有更多的观众和更高的赞誉。

劳特累克的艺术面貌相当独特:他处于边缘――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边缘,高贵与卑贱的边缘,艺术与商业的边缘,狂欢与悲伤的边缘,嬉笑怒骂与感同身受的边缘。他所描绘的蒙马特尔的世界因他的不朽作品而被人们铭记,灯红酒绿的红磨房里跳着舞蹈的动人的舞姿成为所有画者心中的永恒。他的画突破了“高尚”,在粗俗中自有一种穿越时代和文化的悲悯之心,对画中的人物,也对自己。劳特累克在美术方面的成就是每一位美术史的研究者都无法忽略的,而他的作品中的私密的宣泄更是超越了同辈画家,与现当代的艺术精神遥相呼应。在现在这个多元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他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受到重视和推崇,通过分析他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感人的力量并不因时代的前进而改变。

参考文献:

[1]劳特累克著, 黄茂蓉等编. 劳特累克画风[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5.

[2]Angle De Fiore著, 田荣译.劳特累克[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3]约翰・雷华德著, 平野、李家璧译.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 艺术的真谛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