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窥港人的摄影画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窥港人的摄影画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画廊作为摄影作品走向市场的一个窗口,起到的不仅仅是展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影廊的种种情况,可以了解到影像市场和购买群体的一些情况。本刊记者关注了香港摄影师余伟健在本土开办的“上站”影廊,以及香港人钟旭东在北京798开办的东磊影廊。他们都是因为热爱并欣赏摄影艺术而开设画廊,但在不同的文化和购买氛围下,对影像市场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观察和见解。通过他们的意见,也许我们能体会到他们各自对摄影的坚持,管窥港人与影廊的一些关系。

余伟健――“上站”摄影画廊廊主

本身作为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的香港摄影师余伟健,一直对摄影有着单纯的热爱。在工作之余,他也拍摄了许多个人项目,包括纪实和风光作品等,大都关于香港本土,表达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的情怀和思考。而现在的余伟健同时还有“上站”摄影画廊廊主和策展人的身份。

几年前,余伟健开设“上站”影廊时的想法很单纯:“我自己拍的照片需要卖出去才能支持我继续创作。不然就要一面工作一面支持创作,很分裂。我拍新闻已经拍了很久,我还是希望能够专心地做个人创作。”余伟健感到很幸运的是,自己在中环拥有一个40多平方米的空间。租金问题解决后,他便开始计划开创这个影廊。“那时的香港还没有像样的影廊,画廊倒是有一些。”余伟健说,“当然,我开影廊不能只有自己的东西,于是就想找一些香港本土的摄影师来办展览,以丰富影廊的内容。目前,在这里一共有8位摄影师做过展览,前后大概有了一年半的时间。依据展览的情况,影廊的展览周期大概在一个半月到两三个月不等。”

香港影像市场氛围不强

“但总体来讲,香港影像的购买氛围并不活跃。”余伟健说道,“我的影廊定价并不太贵,属于中档,个别知名摄影师展览的作品定价会高一些,但总体来讲还是中档水平。有很出名的摄影师定价超过10万元,另外一些也有只标几千元到一万多点。买家一半是外国人,一半是香港人。但按照港人与外国人在香港的比例,香港人正常应该有七八成的比例才对。”

余伟健开办影廊几年来,发现了一个他认为“痛心”的现象:好卖的都是老照片。“老照片价格比较便宜,版本又比较多。但卖的老照片越多,心里越痛苦。难道人们只懂得欣赏老照片吗?”余伟健说,“这间接否定了其他摄影艺术形式在香港的前途。为什么人们不能从一些有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中发现美?”

另外,让余伟健还感到“痛心”的现象是名人效应。他说:“开影廊以前,我看一些不错的作品,虽然作者可能名不见经传,但我还是会认为这些照片不错,就应该会有人喜欢吧。而现在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层次还较低。其实,不论摄影,包括艺术在内,香港的审美教育都做得还不够,这也导致了香港的审美水平较低。国外的许多普通买家看到喜欢的作品也许说不出什么具体意见,但是他们有感觉。最可怕的是,欣赏者将自己纠缠于懂不懂的问题上,最终放弃意见。其实不必懂,有感觉就好。”

目前香港本土的摄影画廊大致有三家,除了“上站”,还有同样位于中环的“盲点”和另外一家叫做“Picture This”的影廊。在余伟健看来,其他两间比较商业化,出售的作品装饰性较强。后两家专业的影廊采用更多的营销手段和运作方式,属于商业味比较浓的影廊。而余伟健策展的8位摄影师的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比例较小。风格上也不是装饰性强的。

影廊的每次展出都会有作品研讨会,参与的人很多,但买作品的寥寥无几。“影廊也在义务宣传摄影文化的作用。现在,我已经看到香港影像市场一个不可以改变的事实了。这个趋势不会越来越差,但也很难看到曙光。”

余伟健出于欣赏而开办影廊,而他对摄影作品的个人欣赏也决定了“上站”的风格,这是“上站”得以坚持到今天的原因。有一些作品,余伟健只是个人欣赏,也明白从市场角度考虑不好卖,但他还是会继续展出。

钟旭东――798东磊影廊廊主

在北京798艺术区,摄影类的画廊大致有六七家左右,而其中2008年成立的东磊影廊算是最年轻的一家。它的开办者钟旭东是香港人,出生在北京,幼年时期就到香港,后回到北京一直从事影像输出和制作的行业。虽说2008年之后国际经济形势并不好,难免面出现中国人不买,外国人想买买不起的尴尬局面,但东磊影廊的存在并不仅仅代表一种商业行为,同样还有钟旭东对本土影像的一种肯定和追求。

中国人应当成为当代艺术的欣赏主体

开办影廊以来,钟旭东发现许多当代艺术类的中国摄影作品的买家基本都是外国人,而生长生活在中国的人们却看不到这些作品的价值。而在钟旭东看来,中国人才应当成为当代艺术的欣赏主体,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和摄影作品,很多都是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发展基础上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人群经历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巨大的变迁。现在一线的当代艺术家,包括摄影、装置、绘画等等,都是在用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情感。而世界近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们这种经历的。中国人才应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欣赏主体,而不是外国买家。”

开设影廊也为留住有价值的作品

影廊对钟旭东来说,除了为好的作品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开设影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廊的形式,甄别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艺术摄影作品。一个小画廊力单势薄,没有能力扭转或影响中国人的审美认知水平。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一些有价值的作品。通过影廊和艺术家结识并建立关系;再通过购买行为,让身边的朋友认识到作品的价值。我不是只劝别人买而自己不买,而是用现身经历说话。”钟旭东说,“但仅凭升值为理由吸引人们进行艺术品购买是悲哀的。购买艺术品首先考虑的应该不是钱。如果你喜欢,你就会收藏,就会留;若你不喜欢,早晚会卖。收藏后,这些作品逐渐会显现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思想的成长上。”

“我们在国外展会上做展览时,许多普通参观者都会来询问展品的作者和作品信息,问后70%以上会和家里人商量,摆在家里哪个位置好。这样证明他们购买的目的是用来悬挂和欣赏的。”钟旭东说,“而中国一些不成熟的买家在购买一些作品后,问其是否要进行装裱,基本答曰不装,放个盒子里,直接就扔到床底下,等到几十年后再拿出来卖。这样的购买我个人并不提倡。”

圈内购买也是一种推动

钟旭东对北京和香港开影廊的环境作比较后认为,与北京相比,香港的优势在于它是个资讯中心,有更好的国际空间,艺术品出口没有过多限制。但香港整体的艺术氛围和市场氛围没有北京好。“香港是个商业社会,艺术环境比北京差得多。”钟旭东说,“我们的影廊也亏损,为什么开得比较小,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它能保持经营持平,这样就不至于关闭。”

“每每有影展开幕,来回来去都是圈儿里人在看,然后到网络上传播,但鲜有人购买,其实这是可悲的。我们在西单开过一个画廊,曾经一个朋友带一个外国友人来参观,参观后这个外国人提出要买两张作品。我问他,你喜欢吗?他回答:‘还不错。但我买的初衷是,我们都是艺术圈里的人,我对你的画廊表示支持。’这让我触动很大。”钟旭东说,“相比之下,许多影展开幕式上,基本没有购买的气氛,而都是参观或互相寒暄。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若从事这个行业怎么可能没有欣赏力?行业中人应该也购买作品,甚至是艺术家之间应该互相买卖作品,也许一些人没有购买能力,但很多人有能力购买名车大房子,却没有这个意识去维护自己的行业。这个氛围还不够成熟。”

作品的影响价值大于单品价格

“大部分艺术家都高估了自己的价值。不要以价格来拟定自己的价值。亚当斯最初的作品也卖得很便宜。”钟旭东说,“我的一个摄影师曾对我说:‘我的作品在拍卖时也卖过几十万元,而现在我的作品只定价3万元左右。因为我想要喜欢我作品的人负担得起,而不是被炒股票的人买走。’”

在钟旭东看来,一些摄影师只看重拍卖行上自己的作品以多少钱成交,却忽略了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摄影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传播方式,如果你的作品可以像70年代每个人家里花1毛2分钱供起来的像一样,那么你可想象你的艺术作品对这个时代有多大的影响价值。”钟旭东认为,“摄影作品的限量销售正是砍掉了摄影优势的一种现象。摄影的可复制性和传播性就像如今的网络消费一样。当我们用Ipad购买一个软件时,只需要0.99美元,但有谁关注这0.99美元背后有多少人在购买?”

影廊应该成为影像消费的第一站和品质保证

钟旭东提倡的“低价”基于对品质的认同,他认为:“也许我们都愿意花1000元买一幅作品,而不愿意花1块钱,因为消费者认同它的影像素质和品质,就像购买一件品牌服装一样。而影廊应逐渐成为消费者信任的购买场所,以影廊的品牌来保证消费者购买作品的品质。这样一来,‘山寨’就没有什么空间了。”

在钟旭东看来,中国的影像市场本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影廊作为影像,应属于一级市场,而拍卖属于二级市场。“拍卖公司的作用应该是影廊的作品售罄后,拍卖公司通过自己的资源了解,经客户委托从已有的收藏者手中收购作品。而现在的影像市场本末倒置了。影廊还没有开始作品销售,拍卖就已经开始了。而拍卖的结果被普遍误认为是作品价值的定风标,这打乱了应有的市场秩序。”钟旭东说,“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不能排除购买者中有投资人群,但我们希望潜在的购买者和影像市场能有更多健康的信息,多一些对艺术品的欣赏,而不是盲目加入到炒作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