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协同创新语境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协同创新语境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校门口”出不去、“能力口”出不来、“金钱口”造不出等职业能力转换问题,必须开辟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供给与需求等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本文对协同创新作了概念分析,指出其提出的现实意义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契机。

【关键词】协同创新 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3-01

一 协同创新提出的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是指以促进知识资本增值为主要目的,由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科技攻关而开展的横向、纵向,以及纵横交错创新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即创新是多主体的趋利行为。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的创造者是接受完备教育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其中大学生占据创新人才队伍金字塔的塔基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在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的作用下,由人才创造的知识可以实现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许多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潘篱,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是促进高校加快改革步伐,主动寻找突破口,推动传统高等教育机制向现代高等教育机制转变;其次开放性更大,活力更足,面向市场,并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与竞争能力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激励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是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大学生,将具备更加卓越的创新能力,而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直接为学生走向职场率先注入成长基因,有利于大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提早进入状态。

二 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瓶颈

1.“校门口”出不去,即传统育人模式自说自话,远离社会发展需要

一方面,老师习惯于关起门来搞学术、做科研、搞教学,即便是响应号召,做经验交流,做试点改革,其实热情不过三分钟,所以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奇特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老师不知道学生需要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双重背离社会现实,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得不到社会认可。

2.“能力口”出不来,即传统育人模式重视理论轻实践运用,造成学生能力短板

知识资本化是财富之母,谁掌握了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美国的比尔・盖茨早在哈佛的时候,便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获得了成功。

3.“金钱口”造不出,即传统育人模式直接导致人才市场需求剩余,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知识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其现实转化,即金钱。时下的知识精英们,大多懂得开发知识资本的深刻道理,尤其注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资本化,增值为个人享之不尽的物质财富;但同时这些精英们更加懂得,与其让自己冥思苦想,倒不如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长久投资。

三 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路径

1.支持和鼓励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其中企业用人要求应发挥导向作用

多主体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多主体办学,参与的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一般而言,政府是教育的主办者,企业是教育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实施者,社会是教育的监督者。因此,多主体人才培养意在强调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即人才培养的主体多元化,即高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科研院所、企业也可以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从而构建起校校、校企、校地多网络、复合式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育途径。

2.推动高校由经院型向创业型转变,在育人中达到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众所周知,高校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和主要推动者,为了适应协同创新要求,就必须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多边联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职业打拼能力,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3.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实现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通常而言,中国现行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其中以学历为任务目标,分别有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四类。同时职业教育也在缓慢发展,但由于发展空间和资源被学历教育挤占,所以导致了就业质量差、职业变迁适应力低等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应当看到职业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有更多机会深入企业,应提早做好能力和心理准备,所以必须适时地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建设,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