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金铁霖声乐教学中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金铁霖声乐教学中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当代声乐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金铁霖致力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表演风格的科学化道路,并且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理念。文章旨在讨论金铁霖对于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尝试和探索,重点讨论金铁霖在这方面的教学特点,并通过三个阶段来论证、论述声乐教学的问题。整体地论述从科学方法到不同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者个性教学,力求探讨金铁霖声乐教育体系中系统性、科学性在新世纪少数民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金铁霖所提出的“中国声乐”这一更为科学符合时展的学科设想。

【关键词】金铁霖 声乐教学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声乐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不同的民族中,很多都保持着独特的歌唱特色,成为中国声乐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音乐孕育着多种歌唱风格和唱法。在中国音乐作品所汇聚的长河中,很多少数民族的歌唱特点与音乐风格,也体现在中国当代的声乐作品创作之中,如彰显蒙古族风格的《牧民歌唱》、塔吉克族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少数民族音乐丰富的表现方式和多样的演唱内容,在当今音乐社会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关注。但是,与其受欢迎程度形成反差的是,我们对于少数民族声乐实践方面的探索却还处于起始阶段。以往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更多集中于音乐理论、音乐文化等宏观方面。但就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并不彻底,关注的内容也非常有限。而更为薄弱的是,我们无法真正站在声乐表演的基础之上思考如何在保持少数民族声乐特色的前提下,提高声乐的科学性,使得少数民族声乐全面、系统的发展,成为中国声乐体系中最为灿烂的组成部分。

针对这一学术问题,近些年来金铁霖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并且不断尝试在实践教学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金铁霖发现,虽然少数民族的歌唱非常具有自我的风格特色,但是在发声方法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少数民族演唱所体现的特点,金铁霖运用三个阶段的训练方式,逐步解决了学员歌唱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始终强调少数民族风格的重要性,力求让少数民族声乐的花朵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更为夺目地绽放。

一、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是所有技能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纯天然的状态。这一状态淳朴、简单,如同大自然的产物,更多体现出演唱者自身条件以及基础特点。这个阶段虽然是歌手的本真状态,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民族地域风格,但是特定风格带来的也包括一些不科学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虽然能够获得相应的声音特色效果,但是有时候却不利于嗓音的健康,还可能影响演唱者的歌唱寿命。很多少数民族学员长期处于这个阶段,但并没有对自身歌唱的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有时候甚至不愿意面对问题去积极调整。

借鉴系统论的观点而言,自然阶段中,歌唱者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歌唱出于自身条件的自然状态,歌唱的风格也大多是模仿别人而来。①少数民族学员长期形成的习惯唱法,保留了不同民族的歌唱特点。如维吾尔族歌唱者的歌声,常常使用声音的前靠后的快速交替轮换来展现其特色,蒙古长调中经常会出现蒙古族马头琴的颤音的特殊技巧,藏族歌手则特别以喉音来进行装饰,丰富自己的声腔。②遇到多种多样的特色演唱方式,金铁霖第一步并非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改变,而是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并且从最接近演唱者的唱法开始入手,逐步调整歌唱者的技巧。金铁霖在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总结中,特别强调:“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主要是指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无论从音色、语言、情感表现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风格和思想情感表现要求以及审美原则,体现我们对中华美的独特认识和感受。”③这一阶段重点也包括解决声乐和歌词的关系,在一种相对自然的演唱方式中展现不同演唱者自身的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中国语言可以分为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印欧语系,在不同的语系中又可以细分为语族以及语支,种类繁多。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持少数民族在歌唱语言发音方面的特点,也要讲究语言中的吐字归韵,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重要规律。

二、不自然阶段

通过大量基础训练,逐步调节民歌的自然唱法与科学的发声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可能会使演唱者不适应,有可能会出现演唱能力退步的现象,也会造成学习者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很好的引导,快速帮助歌唱者度过这个阶段。此阶段中,歌唱者的所有机能都在不断地调整,处于动态之中,包括呼吸方式、位置的选择、咬字的特点、民族风格旋律的润腔要领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在不断寻找更为协调的状态。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很有可能是持续最长的一个阶段。本阶段解决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未来的发展问题。教学者和学习者心中一定要明确,这一阶段虽然痛苦,但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调整阶段是艰辛的,很有可能在多种方法中来回反复,总是无法明确科学的发声方式。学生在这一阶段也会在心理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很有可能由于心态的不稳定影响歌唱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个阶段的问题,这一阶段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阶段。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在自己博士论文中就针对这一阶段谈到了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体会:“在学习的调整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是法宝,因为所有发声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声音的感知来鉴别。不仅如此,耳朵还要能够找到问题所在,进行及时地调整。”④

通过长期、正确的训练,悟性好、认真刻苦的学生将逐步达到基本的演唱要求,进入相对自如的演唱境地。此时的演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之上,不仅不会抹杀自我条件的优势,更会达到以往无法企及的演唱能力。例如,金铁霖谈到在维吾尔族学生艾米拉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员的特点,先后运用了“前中大支点”和“开贴”唱法,在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之后,最后定位到“开贴”唱法。如此方式,通过科学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发声方式,再加上学生的努力领悟与刻苦的练习,演唱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⑤可见,这一阶段非常关键,是声乐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在金铁霖科学理性的训练中,学生能够突破自我的坏习惯,在保留原有少数民族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显现出更高层次的歌唱能力。

三、科学自然阶段

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之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自然地演唱。这是通过提高而重新获得本真状态,如同老子所提倡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的境界。在声音训练逐渐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情、味、表、养、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虽然在歌唱方面逐渐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了自我风格,但一名歌唱演员的培养要求还远没有达到。优秀的学员会在个人修养、作品理解等多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当然这种提高是点滴的,也是普通歌唱者向歌唱家发展的道路。作为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尤其要注意在掌握科学歌唱方法之后,要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本民族的风格。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⑥民族性是人类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包含了音乐和歌词的声乐领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民族风格。因为,声乐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正是不同民族彰显自我风格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的演唱是在科学自然阶段基础上的风格展现,表现本民族的音乐应该更加游刃有余,而不是摒弃自己的民族风格,或者民族风格受到扭曲。金铁霖也注意到,少数民族歌唱者不仅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民族风格,也同样会展现个人的风格特点。每个学生的特点也会根据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人物性格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演唱方式。不只如此,演唱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演出方式的要求,做出一些调整。可以说,科学的演唱体系是在不断变化中完善的,体系本身也具有开放性。宋祖英深有体会的谈到自己演唱的经历:她在出演《赤道雨》中,演唱《望月》时,运用的是“全通道下支点”,如此方式能够使得各个音区声音平衡;2009年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独唱音乐会时,她运用的是“下支点”全身唱的方式,声音更为宽厚,气息流畅,使得吐字也更为清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宋祖英演唱《爱的火焰》,运用的是“中下支点”全身唱的方式,这是为了追求更多美声的色彩,以此能够形成与多明戈演唱风格相协调。⑦不同的演唱内容配合不同的声乐技巧,演唱者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由此可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从个性演唱到掌握共性特点,再展现更高层次的个性,不能使一个歌唱学习者逐步走向成熟的歌唱家。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在更高的层面和更科学的唱法中表现自己民族的音乐,也可以掌握很多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表现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学员演唱水平不断提高,风格不断拓展,自信心等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歌唱的事业也会越走越宽。

结语

金铁霖从实践出发,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中,思考少数民族声乐的教学特点,并且运用多年形成的、科学的歌唱理论体系,帮助众多少数民族歌手完善了歌唱方式,拓展了歌唱的能力,丰富了演唱的曲目。通过对于个体教学的思考,金铁霖也逐步将目光放到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并且进一步思考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向问题。

2011年12月11日,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的大会主旨发言上,金铁霖在名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的发言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金铁霖首先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在几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但也不断思考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金铁霖认为,提及民族声乐会给人一种印象,即汉族民歌,这当然无法涵盖包含着56个民族的中国音乐文化现状。中国是世界上音乐形态最为多样的国家之一,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差异非常大,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金铁霖在指出以往声乐观念中的一些误区之后提出中国声乐的概念,他认为这个命名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形式而言更科学、更恰当。⑧从民族到中国,应该以世界的眼光、国际化交流的要求重新定义以往的声乐领域。由此可见,全面思考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丰富性的特点,从更高层次着眼,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眼光,具有更强的学术前瞻性。能够得到如此的见解,与金铁霖对于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不断思考是密不可分的。金铁霖从少数民族的声乐教学反思了国家层面的声乐发展课题。

在此基础上,当代的声乐教育者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如何引导中国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金铁霖也提到,女声多、男声少,不同音域类型发展不平衡也同样是未来建设中国声乐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所有中国声乐领域的同仁,精诚合作,共同面对所有学术问题,让我国的歌唱事业越走越宽,让中国声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瑰丽的奇葩。

注释:

①③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30,23.

②郭建民,郭兆龙,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变奏曲一一王品素与金铁霖[J].音乐生活,2010(3):77.

④⑦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

⑤⑧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4):6,7.

⑥杨淇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5: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2008(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