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园丁集》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园丁集》冰心译本和白开元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阐述了《园丁集》的艺术价值,探究如何做到审美再现。
【关键词】《园丁集》;翻译美学;审美再现;非形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90-01
泰戈尔的《园丁集》世界闻名,文学价值极高,因此古今中外对《园丁集》的研究不计其数,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究其译本的研究则寥寥无几。翻译美学理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代表学者刘宓庆提出,审美构成可划分为形式系统及非形式系统,其中形式系统包括声、词、句等维度,而非形式系统则包括“情”与“志”、“意”与“象”、言外之意等维度。在美学的范畴中,翻译的目的就是审美再现,涉及原文和译文两个审美客体。《园丁集》本身就充满审美价值,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研究冰心译本(以下简称“冰译”)和白开元译本(以下简称“白译”)这两个译本如何做到审美再现。
一、“情志”和“意象”的重现
所谓“情志”就是原文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意旨,是其创作的主旨,译者必须把握到作者的情志,才能够所谓“意象”,指作家的主观情志和外在意象(情、景、志)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或“投射”。而象征手法也是一种以“象”(显性、鲜明性)为手段涵蕴意(以及情与志,隐形、含蓄性)的艺术形式,这时诗人和作家“以心观物”的审美观点已经高度意象化,而使“意”完全隐含,所以象征手法也被称为隐喻陈述法。而《园丁集》本身就是一部贯穿了象征手法的伟大作品,甚至其名称“园丁”本身就蕴含深意,这从园丁集第一首诗歌中就可以体味出来:
原文:
QEEN.
What folly is this?
SERVANT.
I will give up my other work.
I throw my swords and lances down in the dust. Do not send me to distant courts; do not bid me undertake new conquests.
But make me the gardener of your flower garden.
冰译:
女王
这是什么傻想头呢?
仆人
我要搁下别的工作。
我把我的剑矛扔在尘土里。不要差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命令我做新的征讨。只求您让我做花园里的园丁。
白译:
女王
你这是什么傻想法呀?
仆人
我要放弃其他工作。
我把我的剑和矛扔进尘埃里,不要派我前往遥远的宫廷;不要派我去征战。但命我当你花园里的园丁。
以上片段来自《园丁集》的第一首诗,是女王及其仆人之间的对话。对话中,仆人向女王表示他不远离开,惟愿做女王的辛勤园丁,表达了自己对女王的忠诚。其实,女王和仆人分别象征了文学和泰戈尔本身。“我把我的剑矛扔在尘土里” 和“只求您让我做花园里的园丁”表达了泰戈尔远离外界纷扰,将自己奉献给文坛的决心,这便是泰戈尔的《园丁集》所传达的最主要的意旨。以上两译本都能够将这一重要的象征意义体现出来,都堪称佳作。尤其是冰心所用的“您”这一字眼特别到位,更能将泰戈尔的尊敬和虔诚之情表示出来。通过两位大家的遣词造句,读者能够领会到泰戈尔对文学的热情和坚定。
二、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园丁集》在非形式系统方面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泰戈尔身为诗人献身文坛的坚决和伟大追求,而冰译和白译都能抓住原文的主要精神和写作风格,能够洞察原文微妙复杂之处并将其传达给读者。作为译者,首先要能够品味出原文精神和审美价值,读懂原文的情志,善于察觉出原文的意象,再通过相似的读者能够接受的手法将原文的核心和细微之处重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泰戈尔.园丁集(中英对照)(冰心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2]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选 园丁集(白开元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简介:
钟楚彬(1990-),广东龙门人,硕士毕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贾钟琦(1986-),研究生在读,英语语言文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