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分析北京地区高职学生就业预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具有愿意在北京市区和政府主导型单位工作、渴望成为白领或自己当老板的择业倾向。这些倾向与我国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不相吻合。为此,高职院校应从深化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教育、加强职业认知与职业认同教育和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理性择业和顺利就业。

论文关键词:择业倾向;高职学生;教育引导

择业倾向会影响就业行为,进而影响到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当前,出生于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的20世纪90年代的“90后”已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90后”的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他们在树立人生目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务实”而非“务虚”、更多采纳“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那么,“90后”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否影响到了其就业选择?“90后”的高职学生具有怎样的就业期望?其在就业选择时有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如果有的话,那么其主要的倾向是什么?这些倾向与我国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否吻合?针对这些问题,2011年10-11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就业匹配与大学生就业促进”课题组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首钢工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相关调查,获得有效样本共计373份。下面将着重通过高职学生在求职时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即“到哪里(地区)就业”、“选择什么单位就业”、“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择业倾向的群体特征,研究其择业方向、价值追求和职业定位等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状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就业预期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单位倾向和职业倾向。

(一)地域倾向:不愿离开北京市区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本次调查主要考察高职学生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意愿,设计的问题是:“如果北京市区就业困难,你对去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能否接受?”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6.8%的高职学生“乐于接受”,53.4%的高职学生表示“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而19.8%的高职学生则“坚决不接受”。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坚决不接受”的高职学生中,北京本地城镇户口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1.9%。这说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特别是北京本地城镇户口的学生在择业区域方面更多地考虑在北京市区而不愿意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

(二)单位倾向:青睐政府主导型单位

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在薪资待遇、晋升机会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故就业的单位类型选择就成为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表明,首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高职学生最多,占到33.2%;首选到政府机关就业的高职学生数量位居其次,占到29.5%;首选外企或合资企业就业的高职学生占19.6%;首选事业单位就业的高职学生占6.7%,而仅有2.1%的人首选民营企业就业。此外,选择自己创业和尚未考虑好的各占4.8%和4.1%。综合来看,高达69.4%的高职学生首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就业,这说明政府主导型单位受到高职学生的特别青睐。同时,外资或合资企业对于高职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民营企业并不为高职学生所看好。

(三)职业倾向:希望成为白领或自己当老板

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目前的这些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如何预期的呢?调查结果显示,39.7%的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成为白领;28.7%的高职学生希望自己创业当老板,两者相加比例高达68.4%;而只有14.2%的高职学生志愿成为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仅有10.7%的高职学生志向在于当高级蓝领,还有4.6%的高职学生尚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选择“其他”的占2.1%。可见,在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观念中,成为白领与自己当老板是未来职业的理想选择。

二、高职学生择业倾向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见,高职学生具有愿意在大城市(市区)和政府主导型单位工作、渴望成为白领或自己当老板的择业倾向。这充分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多、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好、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职业声望和地位高的工作。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的这些择业倾向都符合预期成本和收益比较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职学生的这些择业倾向反映了其在就业意向与职业定位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必将导致他们求职过程中的摩擦性困难增加,职业搜寻过程延长,求职费用与招聘成本加大。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和优化,将来甚至会造成高职学生“有业不就”的局面。

(一)地域倾向与区域吸纳能力不相协调

多数高职学生不愿意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北京市区就业的地域倾向可能与他们在择业时看重的因素有关,比如在北京市区发展机会较多、收入较高、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好等,也可能与其家庭、人际关系都在较为发达的本地而不愿到陌生的、不够发达的外地有关。当然,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各级各类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城市之一。相比于北京郊区,发达的北京市区自然对高职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根据北京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布局,北京市区每年提供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相当有限的,再加上希望在北京市区就业的人才众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的这种就业选择上的地域倾向势必导致他们集中在北京市区找工作,从而造成就业的拥堵和过度竞争,增加其就业难度。

(二)单位倾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近70%的高职学生首选到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就业,说明在这些“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中政府主导型单位仍然居于特殊的地位。这与长期以来人们所认为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工作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的思想有关。但是,他们忽略了到这些单位工作的诸多限制性条件,如编制、名额、公务员考试等。同时,外资或合资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近1/5的高职学生就业首选外企或合资企业。这类单位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和业绩,薪水较高。故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收入高低也是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表明,民营企业并不为高职学生所看好,仅有2.1%的人首选民营企业就业。这与多数民营企业既不稳定又无高薪、保障项目又少不无关系。但是这种单位倾向与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极不相称的。民营企业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也是吸纳高职学生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就业量最大的雇主类型,它雇用了62%的高职高专2009届毕业生。总体看来,高职学生择业的单位倾向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这就必然会增加其就业的摩擦性困难。

(三)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有出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显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是调查结果却显示,近70%的高职学生认为成为白领与自己当老板是其未来职业的理想选择,而只有不到1/4的学生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这可能与高职学生受传统的从业思想和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抱有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性技术工作等陈旧观念以及看重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有关。但不管怎样,高职学生的这种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出入。在当前我国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大量短缺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这种职业倾向不仅会造成其就业障碍,加深结构性的就业矛盾,还会埋下就业后频繁跳槽的隐患。

三、高职学生择业倾向的教育引导策略

对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进行合理引导和优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促进其理性择业和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的教育重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地、有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深化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教育

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地域倾向和就业单位倾向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深化关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教育,增进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及现实社会的了解,防止出现择业偏差。首先,应经常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教育,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尤其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区域经济发展虽有差异,但是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次,应深化对高职毕业生供求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在为高职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及行业发展信息的同时,引导他们认清本专业的社会供求情况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让他们清楚各级人才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和比例,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意向。同时尽量提供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薪资福利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帮助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最后,应结合政府、学校及社会调查机构的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就业流向和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宣传教育让高职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确立合理的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期望。

(二)加强职业认知与职业认同教育

鉴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出入,建议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意识为目标,加强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教育。具体来说,其一,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介绍结合起来,即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各种职业的特点、要求和社会地位有所了解,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从未来职业的角度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做好职业准备。其二,根据各职业的特点及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帮助他们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和职业兴趣、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职业动机。其三,要把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其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培育作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工作一线进行观摩、实践,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和劳动锻炼,让高职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提高职业认同感。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高职学生的上述三大择业倾向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不无关系,故建议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分层次指导必须和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4]。据此,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一方面要强调层次性。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职业指导内容,确定职业指导的重点和形式。如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目标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念;二年级指导学生设计职业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求职择业做好准备;三年级侧重职业定向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突出个性化。即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咨询和服务。为此,建议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教师最好先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取得专业技能证书情况、就业意向等对学生进行就业难易程度的分类排队,为进一步开展分类指导提供第一手资料。此外,还要特别关注职业定位模糊、职业定位过高或偏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对其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及时调整好择业的心理预期,纠正定位偏差。特别要提醒他们在择业时不要把个人的偏好当作先决条件,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个人优劣势和发展机会等因素,理性做出就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