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但资料显示,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当前教育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引发教师心理障碍成因

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

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足以作为表率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有既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二)来自工作、学习和竞争的压力

教师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长。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

2.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问题。即使是节假日,教师也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3.要求高。内部要求往往反映在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教育能力等的评估上,外部要求主要反映在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评价上。

(三)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冲突

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理想角色,而其现实角色却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按劳取酬,利义并重”的价值观念向传统的教师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原本平和的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心态失去了平衡。同时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轻视教师职业的错误观念,少数地区还出现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这两种角色的巨大反差,常常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和压抑感。

(四)教师性格脆弱或耐受力差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正是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清高自居,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实,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耐受力较差的教师心理冲突、无所适从、怨声载道,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二、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机制,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1.改革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关注教师的情感、价值及工作环境,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例如,学校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设置校长热线电话、教师意见箱,建立教师的心理卫生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让教师有地方诉说苦衷与烦恼,发泄不满与怨言,使其心理危机能够得到缓解、消除。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机制,通过心理辅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和心态,妥善处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完善评价制度,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要逐步探索、构建和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定,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避免只看点不计面的片面评价。正确运用竞争机制,慎重对待聘任制、末位淘汰、按学生成绩取酬等具体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实施。对于工作确实较差的教师也要酌情留有退路,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教学中,要给教师自,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敢于发挥、敢于创新,让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心理失衡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教师仍属于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偏远山区或乡镇的基层学校,不仅工资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仅55%的学生家长尊重教师这一职业。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有鉴于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4.建立心理测试制度,保证教师从教素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除了要有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心理测试能够有效杜绝那些有潜在变态人格的应聘者成为人师。因此,笔者也认为,为保证教师的从教素质,有必要建立心理测试制度,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招聘新教师时,要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确保每一个教师都是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行为表现规范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二)增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1.设计恰当的“理想自我”。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自己的实际情况;另一个是“理想自我”,即通过努力将来要实现的“自我”。有些教师无视“现实自我”的客观情况,总是追求尽善尽美,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其结果往往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所以教师要善于反思: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要直面人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畏各种冲击和挑战;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个性,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关系,集思广益,与他人携手愉快地工作。可见,设计符合实际的“理想自我”极为重要。

2.改变思维方式,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心理。因此,只要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各不同”,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进而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良好的状态。

3.客观评价并悦纳自我,善待别人。教师应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积极善意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4.养成宣泄不良情绪的习惯。不良情绪是心理上的垃圾,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我们每天都可能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及时合理地把它宣泄出去,就会迎来心理上的一片晴空。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强行压抑不良情绪,好像减轻了焦虑,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内心的情绪纷扰却没有解除,这样做,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适当地打开情感的闸门,尽情地宣泄不良绪,及时地清除心理上的垃圾。

5.在乐交善处中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由于晋级、奖金分配、评优和工作等原因,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现象也时常发生,给教师带来了不良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适应。应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计较,要有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在交往中,努力做到以诚相待,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别人的行为,这样,才能与教师,领导、学生保持良好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少教师由于长时间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身体和心力透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生命、生活质量,应加强体育锻炼。

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国力的增强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教师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分析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及时地消除或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双城周家二中)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