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摹画《达摩像》 领悟古人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摹画《达摩像》 领悟古人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路(1461年―1539年),字天驰,又作天墀,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由于科举上屡屡失利,仕途不顺,他开始移情绘画。初学王谔工笔画,后又学习吴伟、戴进豪迈、放纵的笔法,并兼收南宋“马”、“夏”的画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能书善画,善长人物、山水、花竹、走兽、翎毛,其作品很受当时兵部尚书李铖及众多公卿贵族的喜爱和推崇,被列入太学。在京师颇有名气,与朱端、蒋嵩,江肇等同为浙派名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吹箫女仙图》、《山雨欲来图》、《风林观燕图》、《人物故事图卷》、《苍鹰攫兔图》等。《达摩像》现臧北京故宫,从画面笔墨功力上看,应是张路的一幅成熟作品。我于2003年接受了故宫博物院交给的复制《达摩像》任务。原作画面保存基本完好,有个别绢地揭伤已重新揭裱修复过,画面上没有题跋与闲章。左上角落一平山款,款下盖一方名盖。

画中用笔简练,虚实、浓淡变化的线条勾出人物形体,又用繁而有序、飘逸柔韧、疏豁虚明的长线,铺叙远近,完成水浪的造型,构成一幅自在罗汉图。画中人物着长衫,晾顶赤足,脚踩一叶芦苇漂浮于水波之上,长衣一角向一侧翘起,表现出在微风中缓缓前行的动感。面部一双环眼炯炯而含蓄,卷曲的须发加上耳部佩带的大耳环刻画出外藉高僧庄严、神秘的形象。正如明代詹景风评论张路人物画时所讲述的,“结构停妥,衣褶操播入妙,用笔矫健,运笔迅捷,亦自雄伟,足当名家”。

我临摹一幅画时,首先要把原作细细地读上数遍,通过眼前的画面去与古人对话,感悟古人创作意图与心境,特别是研究分析古人的绘画技法,让自己走近前人的艺术境界以追求复制品的形神兼备。“达摩像”是大写意画法,线条高度概括,线描笔法有时似行云流水,有时似乱柴操播,有时似铁线折转,也可见钉头鼠尾、柳叶笔法,手法变化自如。笔道最粗时两公分之多,最细处似针尖一般。落笔以淡墨成型而后再勒以重墨,浓淡相兼使线条厚而润更赋张力。勒重墨时有淡墨做底型便可以放手展现笔法。从画面上的用笔明显可见重墨线条行笔较快。在不经意中写出斑驳和飞白使线条更加老辣、古朴,水的线条细长柔韧随波游荡,带着读者的视线走出画面申向无限空间,带入画家的理想世界。

中国古人对绘画创作的理念是:不以表面形似为目的,追求“大象无形”、“以意象形”,以“动”和“变化”的宇宙观来观察自然。画乃心画,“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像,心之迹”,即“处师自造化,中得心源”,使作品脱俗入化,进入理想的最高境界。张路《达摩像》图正是这一绘画理念的表现。画面以人物为中心点,主题突出,简明平远,动静相伴,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若沉若浮,虚实相生,似隐似现,神与物游,心物统一。人物神态刻画得自在深邃而恬静,给人无限遐思,让你感受到主人公的质朴、博大与崇高境界,同时通过画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追求超俗的人生观的一个侧面和对佛家四大皆空、超脱俗世苦恼的理解与感受。

摹画这项工作,最难的是读懂原作的精神实质,让自己进入先人的心境中去。再就是准确把握每一笔划,特别是写意画难度最大,要追求其形神统一,每一笔都要下一番工夫。我摹这幅画时,首先选择尽可能与原件质地粗细相近的蚕丝绢。做绢时在胶矾比例上做调整,使绢面在落墨时行笔干涩,能自然出现原作中的斑驳。笔墨技法的运用是干湿相兼、虚实相兼、浓淡相兼。运用原作者笔法的同时加上复制画所特需的笔法,有些局部还要采用山水画皱法,总之不择手法以达到原件效果为目的,做出原作“虚而实”、“薄而厚”、经历多年残而无损的效果为止。

古书画复制是一个做的过程,一个悟的过程。古人绘画创作追求“天人合一”、“人物合一”。摹画要求与古人“心境合一”、“笔墨合一”,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才能乱真。说到底,临摹古画也是创作,一种被动的再创作。

(责编:池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