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物馆的对话语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物馆的对话语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社会角色看,博物馆是一个民族记忆、保存与文明传承、情感与精神寄托的平台,是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感悟和思考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场所。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多元文化的需求、追逐时尚淡忘历史的集体无意识、忙于应对生存生活的身心疲惫等等,博物馆在多数公众眼里已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神圣却懒得接近。

在多元文化并存、冲撞、交汇的今天,在民主张扬、人性复苏的时代,如何满足普通公众世俗文化心理需求,提供心灵庇护,值得深入思考。当然,思考无,宣传有纪律。对待传统文化应持扬弃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与改造,以科学、现代、人性的理念,丰富、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先进性在于能够通过价值体系的构建与转型、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变革、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对国家、民族和人类面临的挑战,解决社会发展所必须克服的难题,使人们在学习和享受真善美方面实现新的飞跃,其根本使命是立人。如果一个文博开放单位片面追求客源市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肆意开发、破坏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有意无意地淡化宣教阵地作用,将社会效益置之脑后,那无疑是文明的劫难。毕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物馆应成为唯一不受低俗时尚、金钱铜臭影响的人类心灵休憩的场所、知识传播的课堂、精神对话的平台,而非商业街、歌舞厅。博物馆陈列也不是拼盘,一味迎合、满足公众不同口味或感官需求,格调低下、追逐时尚、粗俗媚俗,而应该有着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特色鲜明的主题思想、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人类作为高级生命体,其天性中的崇畏心理与学习能力,使分散的个体集合起来组成社会。人又是自由的,有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反叛、想象、选择,极力发挥潜能、智慧,探索未知,改变现实和自身命运。在天人对话中,人真切地领悟到生命的稍纵即逝,充满对生命的渴望,认识到人生目标的庄严与凝重,希望生命更完整,更完善,更完满,愿意悉心经营人生,赢得好的成就与评价,追求灵魂不灭,延续永久;在现场体验中,人会静心思考与自然、神灵的关系,以此来提醒、安慰、警示自己,重塑心灵。

博物馆是当代人了解过去的通道,陈列也就必须在现实的层面展开。设计者必须顺着公众的心理,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哪些是参观中必须首先解决的?哪些知识是最受欢迎和关系最大的?对此设计者必须作出准确有效的反应,运用丰富有效的陈列手法,讲求观察事物、进入内心的方式,尽可能帮助参观者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潜质、经历,进行卓有成效的参观,从中受益。然而,我们无权选择参观者,不能对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通常参观效果会因公众在社会、道德、精神评估法则方面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性情爱好的差别而异。一个参观者由于经验、背景知识的缺乏,在自己不熟知的领域里,面对大量知识,应接不暇,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构思、想象、记忆之后是被动的前行,精神不支,得不到喘息,往往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厌倦情绪。这种被动消耗经当代生理学研究测试表明,比主动耗能模式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这种消极的倾听关系不会对历史文化的真正阐释有根本性的帮助。因此,让公众快乐地接受大量信息,用心灵去洞察、演绎陈列主题,作出对设计者所诠释的基本合理的理解,并对以后的参观有所启示,打下知识基础和烙印,应成为陈列努力的方向。

人类所创造的历史,其实是在不断阐释中生成的,一万年前的陶罐制作者,绝想不到我们对这件器物会有诸多的考证。在陈列中我们面对的是历史文明的碎片,只是文物、文字所反映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时代片断,比如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组织、生活状况、风俗习惯等等。我们永远不能复原历史,因此对历史的真正次序无从负责,但必须对今天的知识次序负责,这就要诠释历史,帮助人们形成历史概念,而有条理的、清晰的、突出重点的历史概念才能被记住。因此陈列对设计者无疑是知识与心灵的考问,陈列毕竟是设计者主观意识形态的体现,是以个人话语和对话姿态进人历史事象的清理和阐释的。设计者力图客观公正地接近历史,阐释一切表象背后那唯一的真实,从大量信息的筛选中剔除非事实。一般他会证实、因袭而很少历史观点,只是在对历史作辅导实例。当然,在对一个问题还无法作出权威、合理的解释时,他会通过多元解释,罗列观点,让公众自身去感悟。这是一种公众介入其中而又印象深刻的展示方式,但这种过多的模糊概念,将使公众对博物馆的科学水准表示怀疑,他需要的是结论而非自身推断。

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的不完全真实性,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常情况下,设计者知识加体验的历史诠释自我言说模式,首先在导游身上翻版,再在游客身上翻版,游客最终形成的往往是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生歧义的混合概念。设计者所领悟的、表现出的、公众最终所理解的三者间极少完全一致,游客成了一只被填喂的鸭,囫囵吞枣地吞下去,又将结果传播给他的社会关系,形成新一拨的误读群体。因此在当今这个读图与休闲的时代,语言文字越少越好,尽可能做到沉默对待,让公众自己去感知,对某场景的历史秘密泄漏越少,给人留下的感受愈纯粹。尤其在西岳庙这样的多元文化符号重叠、组合的陈展中,文化所表达的是复杂的、深度的,甚至是暧昧的、不可解释的,更需要的是跳跃式思维,把握衔接过渡。

陈列越来难办,本文中的观点也许可看作一种探索与创新。我相信一种研究、解释方法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这种思想的成熟程度,这种思想的创新往往具有前驱的意义。我们凸现了宗教、神话、道德、人文关怀的理念,用当展、变化、批判的观点介入、改造传统文化,力图还原生活的中性面貌,将文化阐述为人和物的生存方式,即过日子哲学;力图反思华山文化在思想价值上的独立性、原则性及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力图强调审美、艺术、价值、意义、意境。由大量的知识领悟上升到思想层面,将展示变成对思想观念的观看。那么这对参观者而言是否又过于沉重了,是休闲还是负担?

其实人是有热爱生命、生活、生存的本能的,有谋取文化知识、精神、物质、享乐的要求,有对后世留下财富的责任与愿望,有对健康人格和精神家园的渴望。不管上帝是否发笑,人都有思考的自由。真的想静心观望心灵、思想劳作的意义,摆脱无根基的浮萍般的虚空状态,之所以旅游参观怀旧,在历史中寻找寄托,实际上是想看看自己和社会留下的轨迹,想看清忙碌的结果,为将来的忙碌明确方向,从深切的历史感中去更好的理解未来和今天,并获取创造的更大动力。而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是一个认识――情感――意志的生成过程,建立的是人类生存的连贯性,在用传统来激励、提醒、强调人类往往忽略、遗忘的过去的业绩,仍在影响当今生活进程,让我们的想象力延伸到过去,升起对民族、地域、国家、人类的缅怀之情,在感知和顿悟后,我们再去做前人早已做过的事,延续历史。这样,我走进博物馆,只想静静地放松自己,但丝毫未停止思考。休闲已不是过程,而是目的,思想旅游的结果,还是将人导入美好、道德的生存生活状态。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庙文物管理处,7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