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残疾人体育与心理健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残疾人体育与心理健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体育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一座桥梁,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缓解残疾人情绪的紧张和冲突状态,有效控制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还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自我评价与意志品质,使身体自我得以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 残疾人 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3-02

【Abstract】PE is a bridge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to equality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and enjoy the outcom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relieve the tension and the state of conflict in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and effectually control their negative emotion like anxiety, dumps, etc, but also help promot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self-evaluation and willpower. It helps human’s development.

【Key words】PE exercises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吕氏春秋•尽数》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论述,较早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曾用“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之忧心”来描述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宣泄作用。[注1]从中不难看出,体育锻炼既能够增强体质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身心障碍不仅为残疾人带来行动和生活的不便,还会导致很多继发性心灵创伤。特殊学校不仅应该针对学生的生理状况、年龄特征和身体承受能力等特性开展康复训练,更要开展适当的户外体育活动;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及体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经常为残疾人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一、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影响

1.体育运动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一座桥梁[注2]

残疾人体育在增强体质、改善与提高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保持良好心境,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有研究指出,“体育能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提出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目标也反映了这一思想。[注3、注4]因而,残疾人体育不是简单的健身娱乐,还能够陶冶情操,使参与者体会到个体生命对于社会与生活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从社会交互作用角度看,体育运动参与者可以不论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差异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活动,周美芳等人从残疾人渴望被承认、体育康复价值、无障碍生活环境渴望等方面,论证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化与正常化问题,[注5]为大力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2.体育运动能够缓解残疾人情绪的紧张和冲突状态,提升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益于残疾人焦虑水平的控制与抑郁情绪的缓解。[注6、注7、注8]身心缺陷会导致残疾人出现自卑、灰心、绝望等消极情绪,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与体育爱好者的交流,扩大社交范围,提供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与支持的机会。体育运动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集中,个体忧虑和挫折感等不良情绪情感体验会在运动中被分散与降低,紧张感也会得到释放和缓解,研究证实了聋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后消极情绪的减少情况。[注9]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一项对聋哑学生体育价值的研究发现,41.8%的男生和4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39.2%的男生和38.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体育的竞争与合作特性让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助于抑制焦虑与抑郁等消极情绪产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评价,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增强。

3.体育运动使残疾人的身体自我得以发展,提升自尊水平。

自我也叫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假设的结构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自身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觉知或意识,对个体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自我是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包括各种身体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心理活动;[注10]自尊与自我价值相关,是自信和自我得到尊重的一种体现。有研究证明,身体的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发展水平,[注11]由残疾导致的“无用感”让残疾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比健全人更容易产生自卑观念,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也更强烈,当尊重需要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既要克服生理上的客观困难,又要克服心理上的主观因素。杨剑指出,[注1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有更积极的整体自尊,而体力弱、缺少活力的青年男子有低的自我概念;运动员的社会自尊、整体自尊和自我概念等自我评价均略高于非运动员。可见,体育能帮助残疾人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系统。陈荔、张力为在对接受运动干预的残障者进行身体自我研究后发现,不论残疾类别与年龄,参与运动都有助于被试对自己身体意象、身体自我效能和身体表现等认识的提高和观念改变。[注13]

二、通过体育锻炼提升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

1.以人为本,发扬残疾人体育功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残疾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弄清事物性质和规律的渠道遭遇破坏,需要在训练中坚持器官的“用进废退”原则,最大限度发挥被损伤部位的功能,进行缺陷补偿或代偿活动。因而,体育运动于残疾人而言,除正常人能享受到的乐趣与功能外,还能够在生理上帮助残疾人进行机能恢复,能够有效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在体育活动中展现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与运动能力。

我国自1995年以来,先后多次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要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积极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等,以法律形式保护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持。

受个体因素限制,残疾人体育需要更加完备的设施条件,同时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除残疾人自身体育观念淡薄外,他们进行自我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动力不足,一些相关部门的人员对残疾人是否应该享有体育权利的认识淡薄。[注14、注15]因而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需要更加勇敢的精神和更大的毅力,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本着人道主义信念,站在残疾人立场真正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社会文明氛围,为他们抛开自卑、树立信心、建立人格尊严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特殊体育培养模式,为残疾人运动输送后备人才。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各地差异大,残疾人体育学科建设与科研也相对落后。研究表明,目前特殊学校体育还局限于体育理论的课堂教育,锻炼项目单一,开设的体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体育运动需要,没有统一的符合残疾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专业教师匮乏,大多数教师经过了专业的体育训练,但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职前训练;体育与心理康复相关研究仍是空白,力量薄弱;特殊体育所需康复训练室等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注16、注17]这些都制约着特殊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残奥会、特奥会等的举办,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残疾人体育运动,为残疾人体育带来发展机遇,有利于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残疾人体育研究工作,有利于特殊学校改善体育办学条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3.寻找残疾人体育锻炼与心理训练的联结,提高残疾人心理水平。

心理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智能训练等一起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张力为等曾对心理训练的结果表明,运动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主要体现为有意识的对抗和超越本能的欲望。[注18]残疾人在体育训练中会面临较健全人更多更大的困难,他们要在训练中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更多地重复失败,会遭遇他人的误解和更多不可预料甚至无法控制的困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训练,残疾人能够在反复的磨砺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提升应激能力,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和更强的自控能力,建立并提高自信水平。

心理康复人人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活动,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帮助有目共睹,能够慢慢淡化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不仅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改变认知状态,还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为特殊学校、残疾人体育组织加大投入力度,不仅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康复途径,还体现出残疾人享有平等体育的权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注 释

1 季 浏.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卢 雁、韩 松、李伟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98~1700

3 李 荀.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J].南方论刊,2006(12):60~62

4 张军献、谈 卿.近二十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4~108

5 周美芳等.残疾人体育与社会公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22~25

6 李 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与心理效益[J].体育学院学报,2000(4):43~45

7 刘 霞.浅谈体育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3~275

8 金 帆、庄广秋.辽宁省残疾人运动员专项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9~60、63

9 朱世海.体育活动在培养聋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06(5):46~47

10 曾 向、黄希庭.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1(1):41~46

11 李 红.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自信心水平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 杨 剑.体育锻炼与人的自我概念发展[J].体育学院学报,2002(1):27~30

13 陈 荔、张力为.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56~59

14 刘永风、何 金、汤卫东.论残疾人体育权利的发展与保障[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31~33

15 蒋 毅.湖南省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23~125

16 何敏学、王 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52~254

17 黄修年.上海市部分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4):470~471、448

18 张力为、毕晓婷.中国艺术体操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