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垃圾成“顽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建筑垃圾数量的不断增加,垃圾围城所带来的环境、用地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垃圾如何处置,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房屋建设、市政设施、拆临拆违等建筑工程遍地开花,在城市升级完善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各地垃圾围城的主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每年由于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高达数亿吨,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左右。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临时消纳场,甚至被送到郊外、乡村随意堆放、填埋,清运和放置过程中极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简单填埋非上策,或造成污染
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上尽是黄土,大型泥头车在其中穿梭不停,匆匆地把满车的余泥,夹杂着碎石倾泻而下,扬起漫天的尘土。远处的马路上,无数台满载泥土的卡车在静静等待着进场,它们头尾相连足足延伸到一公里外。
――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深圳市龙华新区的部九窝建筑垃圾收纳场看到的情景。尽管知道城市的破旧立新离不开拆建工程,而有拆建工程就会有建筑垃圾。但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其垃圾数量之巨,填埋规模之大,确实让人不禁汗颜。
“部九窝消纳场是深圳市主要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之一,按照相关规定,所有的建筑余泥都必须经由指定的泥头车,运到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堆放、处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事实上,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填埋几乎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处理手段。
为何建筑垃圾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公众关注度也不见提高呢?
这也许是缘于人们往往认为,建筑余泥、垃圾尽管产量很大,但对环境却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只是不甚美观。不像生活垃圾,放着不管就会恶臭难闻、滋生细菌;也不像工业垃圾般,大多数是化工产物,不仅散发刺鼻气味,而且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然而对此,专家指出:建筑垃圾同样污染环境!
由于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被分类,加上不少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也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因此余泥和各种不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混在一起露天堆放,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极可能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比如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后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如果是在大型城市,建筑采用铝合金、电镀材料等建材的比例相对更高,拆卸时建筑垃圾的重金属含量往往也更高,一旦造成重金属污染,其结果将难以逆转。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土壤修复来解决建筑垃圾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
此外,建筑垃圾的渗滤液可以经由地表漫流进入地表水体,更有部分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水脉。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种有害气体连同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将造成周边空气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选址一般要经过规划论证,选取地势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离城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位置。然而,我国的绝大多数的这类消纳场,均没有采用硬底化等防护措施,对周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仍是个疑问。
违法偷倒、随意堆放乱象丛生
今年6月,在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附近发生的一起建筑垃圾偷倒事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30多辆的泥头车,装满了余泥,成群结队地驶到小区附近,卸下垃圾后扬长而去。”家住金沙洲环洲五路一楼盘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说:当时他和其它小区业主联合起来阻止,竟反遭泥头车司机们恐吓,扬言打砸,直到随后警察和城管介入事情才平息。
记者查阅了广州市城管委此前公布的《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2-202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众参与公告》,显示到2020年,广州共规划41个临时消纳场,总消纳容量约30220万立方米。分别地处白云、花都、天河、萝岗、番禺等区,而金沙洲环洲路附近并不属于临时消纳场范围内。
金沙洲的偷倒事件并非个案。尽管近年来,相关法规有所完善,但违法倾倒建筑垃圾、余泥的事件仍在全国范围内频频上演。
据记者了解,深圳,属于建筑垃圾监管做得较好的城市之一。在深圳市内,所有合法经营的泥头车都必须安装GPS定位装置,由交通部门设专人负责监控。泥头车是否有开到正规的消纳场倾倒建筑垃圾,一目了然。
深圳的做法确实让市内建筑垃圾的违法倾倒受到打击,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全国有多少地区能做到像深圳一样,为每台泥头车装上定位系统呢。在不少相对落后的地区,连辖区内的套牌车、改装车都查不过来,非法泥头车混迹其中,监管困难重重。
就在8月3日凌晨,4台意图偷倒余泥的泥头车,从深圳前往东莞塘厦途中被交警截获。“由于深圳市近年来对于建筑垃圾、余泥的监管越来越严,因此紧邻深圳的塘厦成为不少外来泥头车偷倒建筑余泥的理想地点。”一位执法人员向媒体记者透露道。
据调查显示,全国或有约90% 以上的建筑垃圾并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消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左右,与国际利用率相去甚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随着近年一些正规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陆续被投入使用,这种情况相对有所缓解,但违法倾倒仍然时有发生。
“为了节约成本,不少工程队并没有把建筑垃圾拉到垃圾消纳场。而是通过私人设置的社会消纳场填埋处置。更有甚者直接雇车将这些建筑垃圾运到人烟稀少的城郊或乡村一倒了事。特别是在中小城镇,这种情况是‘家常便饭’,根本没人管。”一位承包商的包工头告诉记者说。
业内人士指出,建筑垃圾如今的乱象,或许源于过去国内对该问题在管理和意识上的严重不足。建筑垃圾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无人监管执法的情况下被随意处理,在业内已经“习以为常,达成共识”。
资源化利用率
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随着建筑垃圾数量的不断翻新,垃圾围城所带来的环境、用地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垃圾如何处置,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利用的呼声愈高。事实上,专家指出,建筑垃圾的回收,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并不甚高,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建筑垃圾的回收率高达70%~90%,是解决建筑垃圾最主要的途径。
以日本为例,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建筑垃圾一直被当作 “建筑副产品”而受到重视。早于1977年,日本就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到了1991年,日本政府制定的《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2013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上。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报告显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基础回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尤其是建筑垃圾再生砖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产品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已有4 年之久,效果良好。建筑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在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也开展了很多探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统计,中国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还不足建筑垃圾总量的5%。而实际上,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未经任何处理进行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约占98%,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的约占2%,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
目前的尴尬现状是:一方面,大量建筑垃圾被随意处置或简单填埋,占地又污染,且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而另一方面,被证明行之有效且技术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却发展缓慢。中国式的垃圾围城,还得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