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众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审美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充满艺术设计美感。在现在商品社会中,受消费主义的刺激,大众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开始通过货币购买得到较多的满足。追逐个性的心理的需要,和满街的流行、时尚等术语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都使人们的审美心理发上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消费主义;求异;时尚;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 05-0062-02
一、受消费主义影响的审美心理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隔离逐渐消失,变得界限模糊,美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更多时候寄托在消费中,通过购买某种商品,来获得审美体验。而且,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们对所购物品进行审美体验时,常常被它的经济价值所左右。比如,在外观上看,我们肉眼观察一枚钻戒,其镶嵌的钻石与玻璃相比,并无多大区别。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钻石镶嵌的戒指比玻璃镶嵌的戒指要美丽千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知道钻石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玻璃。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在天然矿物中有最高硬度。但是作为一枚戒指的镶嵌物,它只是一个装饰品,并无实用价值,从审美的角度也就不需要使用它的硬度。根据以上比较,从审美角度看,钻石并不比玻璃有更多优势。但是它的价格与玻璃却有天壤之别。有无数人大力赞赏钻石的美丽。却没有人痴迷欣赏玻璃。原因就是消费主义左右了人的审美心理。很大程度上,人们追求钻石,对其进行审美时,不只是因为其具有的美感,而是因为它背后凝聚的一个价码。
现在的人,买衣物大多讲究品牌。质地相同,做工相似的两件衣服,如果其中一件是名牌,大家就会立刻觉得这一件是更美丽的。固然,很多品牌有着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但是日常生活中,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真正读懂这些设计。更多的表现是,人们对此类品牌物品未进行审美之前已经对美进行了定位。这件东西是美的,但美感不是通过审美体验得来,而因为它是大牌,使用它会代表着某种身份或品味。这是明显的带有功利性的审美。消费社会充斥着各种刺激感官的名词:品牌,流行,时尚。时尚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消费爱好,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等内在的东西。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审美心理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发上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为了达到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心理,比如提高自己的身份,炫耀自己的财富,而改变着自己的审美需求。现在的消费者不在乎他们买了什么,是否有实用性,而是通过购买使自己进入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或是阶级心理需求。这是为了在社会审美趣味中确定自己的价值以产生优越感。“日常生活审美化受阶级等级心理的制约而产生异化。阶级等级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而是以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新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产生社会身份的区别”
二、个性、求异的审美心理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泛化,似乎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艺术的气息,日常生活器物,马路边的路灯等,无不讲究造型色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人们开始追求异化的美,产生了审美的求异心理。“审美求异心理是指在对比中探索对象与对象,主体与客体,自己审美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对立的心理运动与特征,又称‘对比心理’,是审美探索心理的一种恒常方式,并生发出审美求新、求奇、斥异等心态。”这种审美心理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我国古代美学多讲究天人合一,如建筑、服饰、器物等,多是柔和圆润的线条和造型。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也构成中国美学和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哲学基础。在当代许多审美似乎不再讲究天人合一。例如一些年轻人在挑选家居装饰物时,多会选择拥有奇怪形状或线条的东西,有些甚至是给人黑暗感、恐惧感的,这类东西不同于圆形、方形等普通造型,说不上是什么形状,但往往被称之为造型别致。甚至没有审美愉悦感,给人恐惧不适的感觉,却被称之为个性。审美主体,对于客体观察,有些崎岖的东西并不比或圆或方规则的物品好看,但是却有更大的感官冲击力,让人一下就能注意到。这种一下就可以吸引人的感觉,左右了人的审美心理,得到了被选择的更大的可能性。此外,还有各种行为艺术的展览。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社会发展形态决定着中国市民具有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在古代,人妥协于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严谨的遵循规则,过低调的生活,不愿出众,不想随便改变自己,希望把自己隐藏在大众之中,有安于墨守成规的从众心理。现在社会人生存的各方面的条件较古代更容易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自我的觉醒,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存在,重视个体如何才能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更醒目的存在,具有不断追求新奇和变化的求异心理。而求异的结果就是有目的性的把具有实用性的生活物品变成艺术性更大的物品。
三、对时尚盲目认同的审美心理
时尚与流行往往来势凶猛,去势迅速。时尚袭来时,很多人的审美往往是麻木的,被冰冻了的审美感觉,无法判断自己面对的时尚是否是真的美,只是依据时尚杂志或身边人的说法,便觉得是美的。此时的人在时尚面前已经无法拥有客观的审美判断。对与时尚,如果从客观公正的审美来欣赏,未必对每个人都是美的,因为时尚的出现,必然是突破了一直被默认遵守的规则,而一种新的规则的出现之初,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应。只是绝大部分人在刚开始接触它时,它就被提前冠以美丽,然后就接受了这个美丽的概念,从此也觉得美丽了。而且,当这种时尚成为过去,人们再回头看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美了。人们追求时尚是因为审美的需要,而不是审美的结果。时尚的创造者们利用消费者盲目追求时尚美的心理,懂得如何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某服装品牌推出新的时装时,会努力向消费者灌输这件衣服很漂亮,或者这样穿衣服就是美的审美心理。为此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法进行宣传。比如通过时尚杂志宣传,或借助某些形象,这些形象通常在人们心中是美的化身,就像明星,首先社会肯定明星的价值,谈到明星,也总会有诸如时尚、富有之类的词语相联系。人们在接受明星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比如他们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喜爱的娱乐活动等等。时尚的引导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暗示,告诉消费者如果你像他一样,那么你也会很时尚。消费者从心理上愿意去接受这些时尚的观点,并会尽其所能使自己永远时尚。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盲目认同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时尚的引导下,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化很快。实际上,人们追求标榜着独特的时尚正是一种审美的从众心理。当人人都追求、附和这种时尚、流行时,所谓时尚就只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了。不再具备引导性。
“审美从最高意义上说是带给人类欢乐、自由、解放,是以教人奋进有为为目标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经过了一定的生活结构、文化结构在心理上的积淀以后,并受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风尚等多重影响,所形成的审美心理也是多变的。我们要正确把握审美活动的初衷,在有愈来愈多的艺术审美渗入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消费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冲击,保持审美心理的原始性与体验性。
参考文献:
[1]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晓平.试论市民大众的审美心理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01(05).
[4]朱小麟.论时尚消费中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取向[J].商场现代化.2008(11).
[5]裴苹汀等.对当前中国人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分析[J].艺术与设计.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