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沟:全球化狂潮中的原生态守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沟:全球化狂潮中的原生态守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本刊记者王永定

古村落的现代化营销

旅游资源:农耕文明第一村

2002年以前,时光在山西榆次东赵乡后沟村似乎是停滞的,村子里75户人家全部务农,家家户户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日耕种,秋收挂锄”的生活习惯。农闲时妇女们聚在一起话话家常做做针线活,男人们则在向阳的地方一起抽烟抬杠,生活非常悠闲。大小节气节日怎么过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村里人就按照传统,二月二包龙蛋蒸面狼,三月三到奶奶庙求娃娃,八月六请戏班子在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戏台上唱戏。除了婚丧嫁娶之外,后沟村是安静的。村口那棵和村庄的岁数一样大的唐槐,平静地看着日复一日、春夏秋冬的时光变幻与轮回。

最先发现后沟村的是当时的榆次区委书记耿彦波,2002年10月他在一次视察工作中发现当别的农村随着经济发展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后沟村还保持着完整的农耕文明下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在他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打电话描述了这个村庄的情况后,冯先生立即组织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二十几位专家来到了后沟村。专家们在后沟村考察后激动异常,大家都没有想到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竟然还有如此完整的一个农耕古村。冯骥才先生当即就决定将后沟村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第一个范本,进行详细的普查调研记录。

自此,一道暗流开始在后沟村涌动。在不同的专家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村里问问拍拍写写时,村民们一开始是好奇的,但很快也就习惯了,他们依旧保持着自己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他们并不知道,后沟村在文化界引起了怎样的反响,也不会想到,村庄日后会迎来更多的客人。

旅游开发:善待原生态文明

在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后沟村的生产生活时,学者们同时担心这个民间文化典型代表的命运,如果没有好的保护,10年之间,它必然会自然消亡或者因为盛名在外而变得商业化、庸俗化。

2003年元月,榆次区政府、区旅游局的一个决定让学者们消除了顾虑,榆次决定将后沟村作为继榆次老城、常家庄园之后的第三个精品旅游项目来开发。要把它做成全国品牌,在规划中尤为重要的是注意民间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保证原生态开发。

在关于后沟村的考察调研、旅游规划及基础设施改造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同时,后沟村即将要进行旅游开发的消息并没有被外界重视,大家都意识到对后沟的开发要严谨,在方案成熟以前一定要低调,避免游客一涌而入或文物贩子闻风而动。2004年底,后沟村规划完成。2005年3月,榆次区与中国民协的专家共同召开论证会,讨论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冯骥才先生专程从全国政协会议上赶来参加论证会。从北京回来后,榆次区又组织了山西专家论证会。2005年9月9日,第五届榆次文化旅游节在后沟村召开,经过3年规划与保护性修复的后沟古村向世人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那些古老精巧的观音堂、菩萨殿、古戏台及民居建筑中的天地神位带着强烈的农耕文明气息,千年田园风光和百年老作坊征服了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与旅游爱好者。

旅游经营:不卑不亢的文化态度

在后沟村开始进行旅游规划时,我刊便一直关注着它。几年来,我们数进后沟村,记录着它的变化。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政府投资3000万元,后沟由单纯的村落变成“后沟农耕文化景区”后,除了通往后沟村的路平整通畅了许多外,村庄原有的形制、村里的建筑与村民的生活方式都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没有盲目的大拆大建,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摆摊设点。景区的管理者带着虔敬之心,将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呈现给游客,修复建筑物时,上面的标语是否粉刷掉,都经过数次论证,最后听从专家建议,保留历史痕迹;村民们则继续过自己的生活,有些民居是可供游客参观的,景区每个月会给30至50元的补助。主人们依旧过着自己的家常日子,有游客来时便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个突然到访的人,不厌其烦地介绍家里的哪块匾额有多少年历史,哪块砖雕是大家都爱拍照的。有事的时候也就锁上门出去了。一个月三五十块的补助与频频到来的陌生人,似乎丝毫不会影响他们。

后沟景区的开发,并不是单纯的“游客至上”原则,而是首先保证对原生态文化的尊敬,保证对原生态生活的维护。与许多地方开发者的慷慨陈词相比,后沟的开发者显得不卑不亢;与许多景区的商业化相比,后沟的经营是如此富有人文气息。

农耕文明在这里没有变成一个恶俗的旗号,用来赚钱用来消费,而是成为一种真正的汉民族情感与汉文化元素,来展示、传播、传承。

费孝通曾说,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胸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相信在中国,有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美自己之美,后沟正是其中一份,告诉世人民间之美,农耕之美。

鸡鸣犬吠优哉游哉

在原味村庄里体验慢拍生活

在后沟村不需要紧凑的行程安排,也不需要刻意寻找娱乐项目,自然地享受村里的悠闲气氛就可以了。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连接着高高低低的人家,有一群群鸡施施然走过,一只猫在墙顶与树枝间窜来窜去,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走累了找个地方歇歇脚,天热时就在那些古树下,天凉时就在戏台前空地上,呼吸着乡村的新鲜空气,间或有谁家孩子的声音远远传来,任何人在这一刻都有“甘老是乡”的想法。

探秘神奇的古排水系统

后沟村古排水系统缘自何时已无人能说清楚,只知道它已使用了几百年了。家家户户的下水全部使用暗道,各户的分道通向总道,村中的几处明渠主要是疏导雨水,明渠的水最后也汇入暗道,最后下泄穿村而过的龙门河中。在雨水多的季节,坐在农家的炕上,能听到地下“哗哗”的水流声,但是在村中依然没有积水,古人的智慧让人感慨。

寻访古代公共建设之美

农耕古村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简陋、落后的,其实在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农耕文明发达的地方,一定会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生活系统,其最佳的体现就是村庄公共建筑。后沟村观音堂修建年代不详,大殿内的龙,只用黑墨、铅粉和朱砂三色,沉静大气,古朴无华,有明时风范。后沟村的古戏台,约建于乾隆时期,前棚后屋,形

制优美,戏台后屋墙壁上,写有许多字,是哪个戏班或哪位名角某年某月在此演出留下墨宝。民间的大美元素,静静等待游客的发现。

感受农耕古村的风水八卦理念

后沟村每户民居一入大门的照壁上都有嵌入墙内砖雕的土地龛,每家正房中间的墙壁上则供着天地龛,土地龛无论华美还是简单,都是“一层建筑”,而天地龛则多有两层砖雕;院子里通往正房的台阶很有讲究,从第一阶开始,分别寓意“死”、“绝”、“财”、“旺”、“材”,所以家里的台阶至少要在三阶以上,读书人家的台阶自然是比单纯的富户家里的高;左青龙右白虎,“不怕青龙万丈高,只怕白虎来抬头”,白虎抬头就会伤人,所以东厢房一定要比西厢房高;大门的制作也根据尺寸分为8字:财、病、离、义、官、劫、害、木,给家里有官职的人建门,尺寸要做在“官”字上,对应官禄星。给老百姓家做门,要赶在“义”字上,表示谦恭。猪圈羊圈要做到“害”字上……后沟村大门口挂红灯笼的民居都可以进去参观,与老乡们多交谈一些,会有更多收获。

参加多彩的民间节日活动

后沟村能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第一个范本,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村民们传承了原汁原味、丰富生动的民俗活动。游客可参观参与的活动有:春节、正月初十吃糕、贺老鼠娶亲,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包龙蛋炸面狼、三月三到临村卢家庄龙全寺奶奶庙求娃娃、四月八闹红火、端午节吃粽子喝汆羊肉片儿汤、七月十五祭虫节、九月九重阳节点糕灯、冬至杀羊儿、腊八祭树神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除夕。

参观古作坊

古老的作坊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传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置身后沟村的古酿酒、酿醋、香油作坊中,仿佛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悠闲、质朴的旧时岁月。

传统生活器具全面观

很多乡村景点都有农具展览,后沟村的农耕博物馆里则集中了传统生活各个方面的器具,农具、炊具、家具、食用器皿、礼仪用品、纺织工具、建筑局部等应有尽有,古朴典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工业时代这种时尚的精致,远比不上农耕时代里的那份家常的讲究。

秋收时节摘梨子

后沟村远离污染,大气清新,水源优良,盛产梨、枣、苹果、桃、杏,尤其是后沟梨,是远近闻名的贡梨,就靠这些优质梨,上世纪50-70年代后沟村出现了一个工分8元钱、一个壮劳力一年收入3000余元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