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出来的百岁老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出来的百岁老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是和谐,是和美,家和万事兴;和是修养,是境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也好,富也罢,当一个普通农民也好,做一个生产队的妇女主任也罢,在一个世纪的长河中,她始终“和”字当先,以“和”为贵,不仅在家庭中树起了一个标杆,也影响着她周边的人……她就是休宁县渭桥乡下坞村下坞组百岁老人――汪桂英

汪桂英有两个女儿,4个儿子。我们得知这段时间汪桂英是由家住县城蓝田路的二儿子吴荣佳抚养时,便径直寻了过去。

吴荣佳今年64岁,早已从休宁县人民医院退休。得知我们的到来,他早早地等候在家门口。一进吴家,汪桂英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要是没人介绍,很难把她和一个百岁老人连在一起。老人除了耳有些背之外,行走如常,饭量与常人无异,特别是一头不算花白的头发和精神头,让人惊叹时光仿佛在她的身上停了下来,在她的脸部没有刻下多余的皱褶。采访,就在闲聊中开始了。

四儿轮值三十年

我们在吴荣佳家里,见到了67岁的大儿子吴本海和58岁的四儿子吴荣林。吴荣佳介绍,母亲刚从老四家到自己家。老四在上海卖骨头汤,为了照顾母亲,专程从上海回到家来,3个月刚结束,还没来得及回去。吴荣林介绍,一年12个月,母亲在每个儿子家里待3个月,轮到谁,不管干什么事都得肩负起抚养母亲的任务。在他们家,这“制度”已经推行30年了,从来没有断过。也就是说,汪桂英老人从70岁开始就没有下过厨房,全由四个儿子、儿媳服侍。

这让笔者感到惊讶。要知道,在我所有的针对百岁老人的采访中,这种数十年由儿子、儿媳轮值照顾抚养的情况,除了眼前的这位百岁老人之外,是绝无仅有的。长时间的共同生活,牙齿舌头也会有摩擦,婆媳关系如何相处?她们会不会发生矛盾?老人会不会受气?当我把疑问抛出时,儿子媳妇们都笑了起来,他们用微笑告诉我,我所担心的事情,在这个家庭里是闻所未闻的。

老四吴荣林性格耿直,他说道,就拿我来说吧,服侍母亲这3个月,我得从外地赶回来,时间到了又赶回去,务工费加上交通费,至少要损失两万元。可这些,都不能算个事,只要母亲身体健康,再多的付出也是应该的。老人家年轻时没享什么福,老了做儿子媳妇的就应该让她好好享享福。

为生存举家迁异地

1917年7月14日,汪桂英出生于休宁县汪村镇小连口村。汪村镇地处新安江源头,西与江西交界,是休宁县最偏僻的乡镇之一。小连口除了一点山地之外,没有田,想吃点米都十分困难。成人后,汪桂英嫁给了邻村的吴炳星。丈夫有个哥哥,分家后,本来就少的山地更加无法供养两个大家子十来口人的生活,无奈之下,吴炳星、汪桂英夫妇带着两个出生不久的女儿举家迁到了渭桥乡下坞村。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兄弟四个都是迁到渭桥出生的”。大儿子吴本海介绍,下坞有田,可以种水稻,一家人在搬家后终于吃上了大米。“可初来乍到,就算民国时期,落户不用什么手续,可人家的田也不会分给一个外来户。为了生存,父母亲就自己开荒,硬生生地把一丘丘荒山垒成了田块。为了养育6个子女,父母亲吃了太多的苦”。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立稳脚根,并不是件容易事。汪桂英是个大度的人,为人勤快,自己主动为村里的困难家庭做些义务工、帮着上山下田,从来不计报酬,为大家伙儿缝缝补补更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竹篓、竹筐是农家人的主要劳动工具,用得久了就有破损,丈夫是个竹匠,就帮着村民义务修理。一来二往的,汪桂英夫妇在下坞村受到了欢迎。

和和美美才是真

在下坞村没几年,汪桂英就当上了生产队里的妇女主任。俗话说“穷争饿吵”,在一个有上餐没下顿的日月里,分家时为多出来的一只碗一个勺子,兄弟媳妇几个都可能大打出手。当了妇女主任的汪桂英就得没日没夜地调解家庭纠纷。

平日里,汪桂英是个静得出奇的人,从来不与他人红脸,也不愿意过多地去管别人的闲事。可当了“官”之后,想不参与是不可能的。有时为了一个小纠纷,双方都不愿意退一步的情况下,汪桂英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做工作,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物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一件不会富得流油,少一件也不会穷得要死,一家人和和美美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只是几句大白话,汪桂英说得真诚,说得次数多了,还真起了作用。有熟识她的人就会说上一句,就你们那点家私还争个你死我活的,也不看看汪主任,她把祖上的地全给了大哥家了,也没让人家付一分钱。人呀,大度一些吧,肥水没流外人田,好来好去还不是好了自家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纠纷大多便化解了。妇女主任,汪桂英一当就是16年。

借钱也要把书读

1969年,丈夫吴炳星在修建红旗水库,也就是现在的鸳鸯水库时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这对52岁的汪桂英来说是巨大的打击。那时候二儿子吴荣佳16岁,三儿子吴文尧12岁,小儿子吴荣林10岁,都在学校读书。两个姐姐和长子吴本海因家庭原因只读了小学,这本是汪桂英心中的痛。丈夫过早辞世,三个孩子又可能遭遇读不起书的境况,这让汪桂英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二儿子吴荣佳对她说:“妈,书我不读了,我要上山做工分,帮你养活两个弟弟。”汪桂英脸一沉说:“书一定要读,就是借,我也要让你们把书读完。”

那些年,年过半百的汪桂英干得比年轻时更苦更累,唯一支撑她的信念就是要让三个儿子读书。她常说,三代不读书,等于一窝猪。她这一代是没机会读书,两个女儿和大儿子又不能完成学业,三个小的再不读书,这家以后会成什么样子,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实证明,老人的想法是正确的。三个儿子都读到高中毕业,二儿子还成了一名外科医生,跳出了农门。老三、老四用所学的文化,在外地经商,生意风生水起,都在县城买了房,一家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现在,汪桂英一家四世同堂五十多口人,儿孙绕膝,老人一年四季一家家轮转着,每去一个儿子家,对于她来说都是一次旅行。平日里,老人也不闲着,擦擦桌子椅子,算是锻炼。与笔者同去的几位友人忙着与老人合影,他们都想沾一沾这位百岁老寿星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