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动画声音设计教学质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动画声音设计教学质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动画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声音在动画中的重要性,使得动画的声音设计成为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文章在分析了高校动画声音设计课程教学对象现状之后,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以培养学生对动画声音表现力的理解以及学生动画声音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动画;声音设计;高校;教学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36-03

动画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动画画面都是虚构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感、情感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设计。尤其是,与其它影视形式相比,动画不存在现场同期录音的客观条件。因此,声音设计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是―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声音在动画中的重要性,使得动画的声音设计成为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然而,动画专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视”(画面的制作与表现技法)为主,而以“听”(声音的设计制作)为主的课程比较少,因此,如何使动画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一专业的必备技能,是高校有关专业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并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一、动画声音设计课程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资金、设备、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声音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运用市场上已有的音乐资源和音效素材,为已经制作好的无声动画短片设计声音。笔者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分析高校动画声音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整体缺乏必要的音乐知识

动画专业的学生,都是以美术专业特长录取到高校的,基本不掌握动画声音设计必要的音乐知识。虽然个别学生曾经学过某些乐器,但也仅局限于对个别乐器音乐的了解。因此,在为动画选择配乐时,动画学生一般凭着感觉和有限的音乐背景知识来选择音乐;有时甚至会配上一些与动画短片风格差异迥然的音乐,这就有损于整个动画短片的表现效果,更严重的是,这往往削弱了动画的主题表达。

(二)学生缺乏声音设计的创意思维

动画的画面是虚构的,有时还非常的夸张。很多画面的动作和声音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或者常常不被注意,比如人物内心活动的声音、自然环境的声音等。因此,在设计音效时,尤其需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而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从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考学习,进入到大学,开始接触到需要创造力的动画声音设计时,总表现的差强人意。在如何给画面设计恰当的声音时,有时显得不知所措。另外,对于音乐作品了解的匮乏,使得学生在为动画短片配乐的过程中,选择的音乐曲目也相当的狭窄。例如,当一个动画短片所表达抒情情绪时,很多学生就会直接选用网络上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音乐,像石进的《夜的钢琴曲五》或者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配乐等,很少去探寻其它可以表达抒情情绪的音乐。

(三)学生分析动画作品的能力不足

任何较好的动画片都是有主题的,动画短片也不例外。要为动画短片设计相应的声音,必须以准确地理解动画作品的主题为前提。有些动画短片的主题比较鲜明,但是,有的却比较隐晦。这就要求声音设计者深入分析。因此,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决定着能否选择恰当的音乐以及音效,来体现和加强动画主题的表现。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管是遇到主题鲜明还是隐晦的动画短片,都鲜有对作品进行仔细分析的。在大多情况下,学生在简单浏览T动画短片之后,就随意配上音乐和音效,结果往往造成一部作品的声音画面与音效只是简单的累加,所配的音乐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配音或者偏离动画主题,或者根本不能表现主题,这就根本达不到声音设计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对中国民族特色声音的认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片取得辉煌成就。例如《神笔》(1955年)、《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大闹天宫》(1964年)等动画片在国际上先后得过多次大奖,并且对其它国家的动画创作有着起到重要的启示和推进作用。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动画显现衰落态势。近20多年来,中国的动画市场被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占据了位置。由于学生平日观看的动画片难免以这两个国家的为主;加之目前动画专业的教科书,也主要以这两个国家的动画作品为例,较少涉及中国的内容,这导致学生缺乏中国动画的了解,对动画声音设计中如何使用民族音乐的认识不足。由此,就提出了中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及其配乐,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紧迫性。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培养出合格的中国化的动画人才,使他们具备中国化的动画创作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融合在动画画面的设计和声音运用上。因此,在动画声音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分量,将对推动中国动画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对动画声音表现力的理解

针对以上分析的学生在动画声音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高校教学理论研究,首先注意提高他们对动画声音表现力的理解,并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从音乐的角度分析动画影视作品

从音乐的角度分析动画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知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同时促进学生声画结合思维的形成,为动画设计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常装备动画专业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是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入手,讲述音乐的要素(旋律、音色、节奏、力度、和声、调性等)、音乐风格(古典、流行等)。尽管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动画学生来说,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掌握,也不能将音乐与动画画面的场景、画面动作联系起来。幸运的是,现有的动画影视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音乐风格,为动画声音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教学素材。以迪斯尼公司1940年出品的动画作品《幻想曲》以及1999年出品的《幻想曲2000》为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古典音乐与动画的完美结合。音乐风格涵盖从巴洛克、古典、浪漫到近代的各个时期。音乐要素以及音乐风格在动画中所担当的角色也清晰可见。如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中,米老鼠化身为魔法师的学徒,指挥着扫帚(三支大管)干活;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中钢琴和鼓的节奏展现了安徒生童话《坚毅的锡兵》士兵前进步伐;通过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叙述了地球了诞生、生命的出现、恐龙的繁盛到灭亡的过程;而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中,唐老鸭扮演起了“诺亚”,带领了各种动物登上方舟,最终战胜洪水走向光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爵士风格描绘出20世纪初美国纽约的都市生活画面。

在这些成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乐器音色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节奏体现了画面的动作;旋律不仅表现了动画主题,同时也具备叙事特征;调性则拥有很强的引力,与力度与速度一起影响着动画中情感的表达;而和声则营造了画面的氛围;音乐风格又可以展示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特征。从音乐的角度分析动画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知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声画结合的思维方法,为动画设计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借鉴国外优秀的创作经验,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声音设计,甚至画面设计。

(二)注重拓展学生对音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理解和启发学生对音效资源的挖掘

拓展学生对音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理解和启发学生对音效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音乐与音效在动画中各种表现潜能。主要方法是:

其一,分析动画影视作品的音乐,除了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形成声画结合的思维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注意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幻想曲2000》中的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原本是芭蕾舞剧《火鸟》的配乐,讲述的是王子解救被魔王囚禁公主的故事。在这部动画片中,《火鸟组曲》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情节。精灵触动了火山爆发,烧毁了整个森林,一片疮痍。当她的眼泪滴入土地,生命又被重新点燃。这个故事中音乐描绘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主题。学生从这个教学案例,理解到同样的音乐可以表现不同的故事,启发了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

其二,在分析动画影视作品音乐的基础上,抛开动画影视作品,引入纯音乐倾听,让学生根据音乐设计各种场景或者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课堂上,笔者曾经请学生为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设计不同的情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设计一个中年男子在夜晚回忆往事;有的设计一对情侣在一个安静的餐厅用餐;有的设计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同时,再请学生根据已设计的场景,选择其它可以替代的音乐。有的学生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来表现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有的同学用舒曼的《梦幻曲》来营造浪漫的餐厅环境;有的同学用马斯奈的小提琴曲《沉思》表达中年人对往事的回忆。这种从纯音乐一场景的设计一再寻求替代音乐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同时也激发学生去探寻音乐多样化的表现,扩展学生对音乐曲目的了解。

其三,启发学生积极挖掘和使用音效库中的资源。现有的音效库中并不能满足所有动画作品的音效需求,同时受到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又不可能专门录制音效。因此,当学生找不到动画画面所需要的音效时,常常会显得不知所措。然而,动画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允许画面的动作通过夸张的声音来表现,这给动画声音的设计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因此,在为动画画面动作设计所需音效找不到时,可以把这个动作单独作为课堂讨论的对象,并且发动学生积极在音效库或音乐素材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声音。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探寻音乐与音效在动画中各种表现潜能。

三、在培养学生动画声音设计能力上下功夫

在提高学生对动画音乐表现能力理解的基础上,笔者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出发,努力在培养学生动画声音设计能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主要重视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分析动画作品,提高学生声音设计的能力

高校动画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有能力为自己制作的动画设计声音,而且是为日后从事动画艺术创作生涯装备必要的实践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动画创作很多情况是采用先有音乐再制作动画的流程,这样有利于画面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精确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种创作顺序变得不太可能。因为学生在这一阶段,还没有能力去创作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因此,声音设计的训练,一般是利用已经制作好的优秀动画短片,去除声音,让学生重新设计。

为无声动画短片设计声音,可以使学生不受原有动画声音的影响和束缚,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声音设计带来了难度。因为只有对动画作品有准确的分析,才能给动画画面进行恰当的声音设计。而由于动画作品的声音和画面是共同表达故事和主题的,因此,分析无声动画主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需要非常的细致的分析,才能抓住作品的主题,并且捕捉到动画中原本需要声音来表达的内容。

在实际的声音设计训练中,学生为动画短片中某一具体场景和场景中的动作设计音乐与音效并非难事。但一部动画短片包含很多的场景和动作,这些场景和动作都有着必然联系,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主题。显然,将场景分割开来设计音乐与音效,动画短片的故事完整性和主题得不到表现,同时影响动画的观赏性。因此,当学生拿到一部无声的动画短片,首先的工作就是完整的、反复的观看影片,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定主题音乐是为动画短片声音设计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分析短片的结构。虽然动画短片比较短小,但是依然包含着戏剧的结构要素,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将主题音乐按照短片结构的安排进行编辑加工,并且根据剧情发展加入新的音乐素材,既可以体现动画故事和主题的完整性,也保证了结构的清晰。再次,就是分析场景中的动作。然后分别为这些动作加入合适音效。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声音层次结构,以及涉及的画外音和背景音,往往会被学生忽视。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声音与动画原声作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找出自己在设计声音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从而提高设计的能力。

(二)在动画设计声音的实践中,引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促进动画创作的中国特色

早年中国动画片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在动画画片的制作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更是因为声音创作上特色。1958年出品的《过猴山》,吸收了广西瑶族长鼓舞的节奏,并且利用民乐中弹拨、打击乐器的音色展示了一位卖草帽的老头与一群猴子之间发生的生动有趣的故事;1961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中广东音乐的风格为水墨动画描绘了一幅写意的画面;1964年出品的《大闹天宫》利用京剧配乐与古典名著巧妙的结合,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然而,这些辉煌成就随着中国动画事业的衰落,失去了光芒。1999年出品的《宝莲灯》,是中国动画走下坡路之后的一部探索性作品,内容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但遗憾的是,除了在插曲中运用了一点儿少数民族的打击乐之外,几乎听不到其它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音。反而近些年来,美国的动画制作者将中国民族特色在动画创作中很好的展现出来。1998年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将中国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中国民族风格的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的需要。同样,2008年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中,音乐也充满了中国民族的特征,大量的“打斗”场面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

无论是从早年中国动画作品还是现代的美国动画作品创作,民族特色的声音不仅体现了地域的特征,同时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人才为目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在动画声音设计的课程当中,尽可能向学生介绍典型的中国民族优秀音乐素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启发动画专业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画面,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成功也将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创作。

结语

高校的动画专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许多课程的教学还在摸索阶段,特别是以“听”为主的声音设计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声音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快速理解声音设计必备音乐知识,促进声画结合和创意的思维,为日后从事的动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中国的动画专业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