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越演越烈,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实际就业研究,从毕业生、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四个方面做出分析,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实际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9 [本刊网址]http:∥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概述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逐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不少人认为,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兰德公司高级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Wolf.JR)说到“中国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高的经济的增长与多的就业机会。”在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明显偏高,具有以下特点:对单位的选择,毕业生更看重的是长远发展、工作位置和薪酬福利;就业地区首选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但是对中西部和基层等欠发达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小企业、私营企业则备受冷落。这种就业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受区域、行业的限制,无形中缩小选择范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完善

我国已进入了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形势下,会出现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因素,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第一,教育成本过高。现阶段,对子女的教育经费已超过了住房和养老,排在我国居民总消费首位。由此可见,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家长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教育成本过高。作为高校学生,除了生活上吃饭、穿衣、生日聚会等的开支,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考证,这都是不小的支出。面对高额的开销,毕业生选择职业时必然会考虑教育成本的回收,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职业的选择会抱有更高的期望。

第二,不完善的就业体制。步入21世纪后,就业责任主体由国家向毕业生个人转变,使得高校学生从被动分配向主动求职转化,该政策尚处在深刻的变革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自主性,但就业市场不健全,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还需设立和完善,社会上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一些表现一般,成绩平平的学生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去了很好的工作单位,别的同学会无形中以那些同学为参照,提高对职业的期望,进而造成其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

(二)高等院校机制设置不健全

高等院校体制设置不健全,主要从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两方面来说。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第一,高等院校的教育依然是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没有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二,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三,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程为主,极少参与社会实践,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目前,某些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设置盲目求多求全,没有突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使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迷茫。第二,专业设置趋同、滞后,没有与未来就业相结合,未考虑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第三,缺乏与省际、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国际化待提高。

(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观念有误区

一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用工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不顾本单位实际岗位情况,片面强调高学历。进行选人学历化,导致聘任人员的能力与岗位不符,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在实际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歧视。许多用人单位鉴于女生的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险费等,认为影响女大学生工作不稳定因素更多,而且女生工作成本比男生大。同等条件下,首选男学生,使得高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许多单位认为单位的业务发展与当地情况联系紧密,招聘时要求毕业生熟悉当地风俗语言并有一定人脉关系,优先考虑当地人。某些政府单位在公开招聘公职人员时会进行地域限制。

第三,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缺乏经验和实践操作是的高校毕业生的一大劣势,一些处于经营困难期的企业,急需招聘在某一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希望给企业注入新契机,但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是无法胜任的,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差距的存在与毕业生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我认知不足。在学校里,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都得到发开发,但是由于缺乏磨炼,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些毕业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往往高估自己能力,以为凭借各种证书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学习,很少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过于理想的求职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对职位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下,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必然存在差距。

第二,无目的性、无方向性。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在大一、大二就有找工作的想法,但落实到的寥寥无几。极大部分学生直到毕业前夕才步入找工作之路。他们从大四开始找工作,对专业认识模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完善途径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就业指导

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积极实施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并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第一,政府应该转变就业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本省财政上对教育的支出,相对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第二,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中西地区及广大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使高校毕业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寻求工作,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就业期望。第三,政府应制定一些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对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开设提供依据,使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加强对本省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最后,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就业难度的加大,就业市场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招聘中介和用人单位所举办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他们利用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牟取金钱利益,,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阻碍其顺利就业。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监管,规范招聘组织的行为,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本省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二)改革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等院校应转变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缩小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距,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强化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优化专业的学科布局,合理调整已有专业,慎重申办新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对毕业生以创新能力为主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加强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入国际大舞台。

第二,高校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本省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信息,为其就业提供新的平台。就业指导不能再仅仅“季节性”的只针对毕业生开展,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考研学生、特困生、女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

(三)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人才观

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距,用人单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用人单位应改变传统的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看到毕业生的创造性和内在潜力。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选人标准,选择最优人才。

其次,减少对高校女学生的歧视和对地域的歧视。从国家和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对女毕业生和外来人的歧视,看到在某些岗位,女学生与外来户与生俱来的优势。

再次,用工单位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树立全面、长远的人才战略观,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资源,加强对人才的储备,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以保证自身竞争的优势。

最后,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提供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就业机会,使本单位在得到优秀人才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期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仍然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很重要。

首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不要因为自己是应届毕业而自暴自弃,应树立自信。第二,高校毕业生于要敢于到基层、西部等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应该把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第三,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既要注意发挥专业的优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就业期望。第四,高校毕业生要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敢于创业,打破过去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次,高校毕业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不变的规律,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抓住每一次锻炼机会,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毕业生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勤勉踏实吃苦耐劳,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兼备创新、组织、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前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合乎实际的职业理想,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充分了解该行业的性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求职者的要求等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根据社会与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缩短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