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实践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基础上,深刻反思目前地方高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和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加强高校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教学;地方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1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存在大量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重大变化,也给各地师范院校带来深刻的变革。为了在这场变革中取胜,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准确定位,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培育本校的教育特色,培养出适应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之后,通过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授课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贯穿在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实践教学的范围来说,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实验、授课实习、教学实践、科技创新、课程设计与创新、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无益于师范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二、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

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目前的多数地方高师仍然认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观念对地方高校师范教师的深刻影响。在高师院校的办学实践中,教师们习惯将实践教学当做是对理论教学的服从、依附、解说和补充。师范高校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美观的板书等是教学必须具备的技能,并以此作为良好教师职业技能标准,此观点实在太过于简单。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注重传授知识本身从而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鉴于传统教育观念深植于中国教育体系,多年来屡次的改革还是没有撼动教师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各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国家所提倡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如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难以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发芽生长,教学方式自然也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即使学校配备了现代教育设施,高师院校教师仍旧坚持以往的习惯,即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或者表面上将Word文档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屏幕上。即使是在教育实习时面对新课程,师范生仍采取传统方式方法,无法达到新课程的“三位一体”标准。原因在于地方院校没能做到将实践教学置于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教育目的也不是培养出具有教师理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范学生,所以师范生无法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也无法清晰把握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无法培养出具有“新”素质的未来教师。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思不到位。

在新课程的教育政策实施以前,教师也对教学进行反思,但这种反思是出于教师们的下意识,具有偶然性和不系统性。实际情况下,高校师范生的教学工作性质是每天机械性的重复,他们经常长时间使用一个教案,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类似甚至相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合理。一般来说,各个师范院校倾向于终结性评价,突出评价体系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略了形成性评价。举例来说,在对教育实习的评价体系中,师范院校会在实习结束后选出优秀实习生,忽略了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评价指导实践教学教师的体制也不完善,阻碍了教师的发展。

具体来说,在应试教育主导的教育措施下课程评价方式相当单一。对于学生来说,分数和名次基本代表了学生的全部,分数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结果,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生考试的分数几乎是衡量工作实绩的唯一标杆,题海战术或是过度批评都不是问题。总而言之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也相应成为学生的命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四)管理不完善

考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过程后发现,教学实践相对忽视对教师的管理,强调对学生的管理,且没有制定和实施完善的教学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指导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贯穿教育改革新课程的理念和标准,因此指导教师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改革一般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长出来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既是高师院校积极适应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其优势所在。高师院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教授专业课时,融入先进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和评价观念,慢慢帮助师范生体会并理解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质,最终内化为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程完全否认以往所要求的教学技能。新课程的主要要求是倡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进行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为达到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方面综合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体验教学情境,探究知识,最后达到主动创新目的。

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师生互动的关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习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的现代教育技能具体包括使用PPT、图像文件,开发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网络教育平台等。

(二)加强高校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育部新课程实施后,各中小学出现了大量新颖的课程类型,如探究式课程和合作性课程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方式。这种情况下,教师们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和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较为充分地展示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种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改变是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一定是对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反思,并且持续地以反思结果指导教学的教师,因此教学反思这一步骤必将成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必备工作。

教学反思的实施要求教师职业技能的支持,同时也是教师心智技能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方针的指导下,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反思技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写教学日志来提高教师的反思技能。作为教师记录自身教育和教学工作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学日志主观地表达了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具体想法,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学和教学现状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发现教师自身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提高反思技能。教学日志在客观上确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某些情况下无法为自我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路。此时教师极其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可选择的交流沟通途径很多,高师生必须学会通过主流教育网站、各个网络教育论坛和教育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和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必须明白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少数的精英,而是提高综合国民素质。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德智体美任一方面的进步都是学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首先,各高校应树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观念,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改进实践教学的功能。另外,以形成性评价为指导方向,师范院校应建立一套内容详细、实施性强的师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针对评价教师的角度,可以从其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班级能力、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人手。针对评估学生的表现,学校应结合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从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主动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多角度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专业能力;最后,对实践教学活动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措施。高师院校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师范生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此全面的评价体系将会对实践教学环节产生积极影响,包括考评、反馈在内的完善机制也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周密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以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实施,从而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

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得到转变。地方政府可以颁布纲领性文件,规定对各校甚至各科师范生的能力要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小学校与师范院校的合作,支持师范生培养工作的进行。

另外,加大对高校师范生的财政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有效的培养模式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才能进入实施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师范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各项基金,为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各高校可以在各个教学实践地区成立专门的机构,综合负责并管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虽然各师范高校规定师范生在地方的实习时间为半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习时间远小于半年。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教育部门就应当积极协助高师院校,落实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鼓励当地中小学主动为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提供机会。与此同时,政府采取鼓励性政策,整合并合理分配师范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实习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