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朝石刻造像二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朝石刻造像二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魏田延和造像

田延和造像是北魏时期佛教信徒田延和等三十六人捐资雕刻的佛像。佛教素有“像教”之称,上至佛、菩萨,下至罗汉、护法等各类造像名目既繁,数量也多,其他宗教难以望其项背。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北魏时期始见兴盛之势。北魏皇室对佛教采取鼎力扶持的政策,不仅延请西域高僧从事汉译佛经事业,而且花费巨资在山西大同和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雕刻巨身佛像,大有将佛教放诸四海、普及天下之势。在这种崇佛、信佛潮流的推动下,各种形式的佛教造像纷然问世。虽然当时只是为了创造顶礼膜拜的偶像,却在无意中为后世留下了一座雕塑艺术的宝库。河南为当时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在那时雕刻并遗留至今的各类佛教造像尤多。

田延和等三十六人造像,1973年出土于河南省漠县城关。此像是用青灰色石块雕刻而成,高96厘米。正面浮雕一佛二弟子像,本尊为赤足站立的释迦牟尼佛。佛的头顶有丘状隆起的肉髻,头发呈自然螺状曲卷,佛经上说,这就是佛不同于常人的“三十二大人相”之 的“顶髻相”。佛的面相方正而略长,修眉细目,两耳下垂(此为佛异于常人的“八十微妙种好”之一),嘴角绽现微笑,其态端庄慈祥,和蔼可亲。佛身披通肩宽袖大衣,内束长裙,着僧祗支(佛家的内衣),重叠的衣褶垂于足下。佛的背后雕刻 个大型桃形背光。佛经上说,佛的身体发光,四面各达一丈远,背光即为表现佛异于常人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的“丈光相”而设。背光上用“压地隐起”的刀法刻出阴线火焰纹及芭蕉叶、荷叶。火焰纹中问刻一兽面纹,似为护卫佛法的“天龙八部”之一的夜叉。佛的头后以“剔地起凸”的技法雕刻出饰莲花纹和缠枝牡丹纹的圆形头光,具有佛教圆满、圆通、圆融、圆遍的美感。佛的左手指自然下垂,右手上举,掌心均向外。在佛教造像中,双手的姿态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肢体语言,佛家称之为“印相”。在此造像中,佛的左手印相术语名谓“施与愿印”,意为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右手印相术语名谓“施无畏印”,意为给众生以力量,使之无畏。台座两侧各浮雕龙,龙首备含一莲枝,由莲枝延伸出二莲台,其上赤足侍立二胁侍菩萨,分列佛的两侧。左胁侍菩萨头戴花冠,宝缯下垂,弯眉细目,面部安祥。束腰系裙着长衣,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腹前,穿成一壁,两手分别持净瓶和莲花。右胁侍菩萨衣饰与左胁侍菩萨相近,手持善锁和香囊。造像背面用“减地平雕”的手法雕刻出佛说法相及田延和等捐资供养人像。

从雕刻艺术风格来看,田延和造像与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接近,而与大同云岗石窟相距较远。这表明佛教造像这一外来的文化已经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交融,走上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道路。

北周保定五年千佛碑

1998年2月,一个极具轰动效应的展览――《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的标识是块体型巨大的佛教造像碑,它就是来自河南的北周保定五年千佛碑。

北周保定五年千佛碑,原存河南洛宁县牛曲村干佛寺,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碑雕刻于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三月二十日,因碑身满刻一千余尊小佛像而得名。通体由碑顶、碑身及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达259厘米。碑顶雕成仿木结构建筑的九脊歇山顶,其上刻出行列整齐的瓦垅。歇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较高贵的一种屋顶形式,由一条正脊和八条角脊构成,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就采用了歇山顶。碑身外形为扁平的长方体,高达184厘米。其正面开凿一个大佛龛,内雕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像,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高肉髻,面像方正又略显圆润,身着通肩大衣,腰束长裙,衣褶重叠垂于座下。惜雕塑双手已残,印相不明。佛的身后雕莲瓣形背光,其上饰浮雕缠枝莲花。佛的头后有浮雕莲花纹的圆形头光。莲花堪谓佛教的教花,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与佛教的追求若合符节。又据佛经所说,佛家天生与莲花有缘。传释迦牟尼诞生之时,即向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莲花。佛经里讲述很多事情都跟莲花有关,就连修行佛法的人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得从莲花里出生。所以,在佛教造像和其他用品中,莲花的图案经常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雕刻二弟子,身着通肩大衣,腰束裙,赤足站立,惜雕像头部残缺。弟子外侧赤足站立二胁侍菩萨,其像头部均残去,肩披长帛,腰系长裙,头后有莲瓣形头光。菩萨外侧雕二胁侍比丘(和尚)或比丘尼(尼姑),其像头部亦残去。二人皆束裙着通肩大衣,双手持物于胸前。龛楣上有高浮雕莲花化生及伸展曲卷的荷叶,两侧各雕株枝叶繁茂的菩提树。须弥座下雕两个小比丘,手执供果相对站立,两侧各雕一昂首后眺的龙及生机盎然的莲花。最下部浅雕一长形龛,中供博山炉,两侧各雕一尊金刚护法像,二人皆巾帻系发,袒胸束战裙,赤足而立。外侧各雕一昂首怒目、鬃毛卷起,翘尾蹲坐的狮子。碑身下部镌刻有“保定五年三月廿日”云云的造像题记。另有明代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镌刻的“重修千佛寺碑记”及造像人姓名。碑之背面及两侧浮雕排列整齐的小坐佛1001尊。碑座呈正长方体,其上雕刻覆置的莲瓣一周。碑顶、碑身与碑座以榫铆结构组合为一体。

此碑正面的造像使用了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尤其是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莲花枝叶,其态自然逼真,生机无限。佛和菩萨体态虽仍然清秀,但北朝早期秀骨清像的风格已荡然无存,后来盛行于隋唐时期的雍容风度已经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