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三网融合到多屏互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三网融合到多屏互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我们从ENG/EFP制作的融合、3D/2D制作的融合,大画幅小画幅动态影像设备的融合等,到多次的三屏合一,

讲足了三块屏的故事。

融合之道,尽显其中。

2011,融合之中,尽显厮杀。

新的故事已经登场!

三网融合前r代,已经演变成广电、互联网、电信基于视频业务的“三国大战”。

广电,内容保卫战号角嘹亮;

互联网,从盗版到原创,内容制作方的春天,已被唤醒;

手机视频,是否成为下一场“彩铃”饕餮盛宴,你我共待。

多屏互动r代的动态影像

多屏互动

什么是多屏?从传统的大影院,院线的大荧幕,到高清和标清电视的电视屏幕,都可以说是传统的“屏”。像手机、iPad、笔记本等各种掌上的设备,我们称为新媒体的“屏”。这些屏曾经内容流动是单向的,就像是互联网和手机向传统媒体“要”内容。但是,经过这五、六年的发展,情况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无论是什么做工作,只要涉夏到资讯、信息,就根本离不开互联网。

无论是资讯还是图片,都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现在用手机或者用DV等小摄像机拍视频越来越简单的情况下,使得有些新闻第一r间是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前一段r间卡扎菲被刺杀的新闻,就是用手机拍摄的,但是并不影响它在大屏幕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密度。所以,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平台来看,今天已经来到了多屏互动的年代。

翻天覆地的动态影像变化

随着多屏互动的概念的深入,大家对设备的理解却越来越困惑了,为什么呢?从2008年4月开始,摄影器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百万以上的数字电影摄像机到30万人民币左右的数字电影摄像机,其性价比达到了业内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到了同年年底出的也能够拍摄电影感的高清图像的5DMarklII,机身价格仅为1万多元,又一次突破了行业的界限。之后,Panasonic、索尼公司都推出了几千元的可以拍高清视频的可换镜头的设备。还有像今年上市的这些卡片机,2000元左右也能拍摄很漂亮的高清图像。

再比如JVC的PX10,它的外形就像是家用DV和传统的不可换镜头的卡片相机的结合体。这款机器除了能拍高清视频之外,还能拍“升格”画面,每秒拍300格的图像。虽然图像质量不够标清的标准,只有640×360。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和手机视频流行的年代,虽然分辨率上不了大电视,但同样可以在掌上设备和手机、电脑上去热播。

之前我们所说的这些设备还是属于传统的影像设备,甚至为纪念乔布斯的iPhone4 S,它所突出的一个重点功能也是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拍摄。影像r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手机也能拍摄全高清的视频了。

随着这些新的动态影像采集设备的出现,相信有很多朋友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器材,也不知道自己在下一步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设备方案,去创作自己的节目。而现在大画幅的设备也非常的流行,各个厂商也推出了多款大画幅的可换镜头的电影感拍摄设备,是否意味着有了大画幅就不需要传统的小画幅的摄像机了?甚至说如果有了这些不到―万块钱的影像采集设备,传统的专业影像设备还有什么用?其实,大画幅小画幅有各自的优点和功能,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谁都代替不了谁。

在这个多屏互动年代,如何选择自己的设备方案,以及用好和选择我们已经有的或者即将拥有的设备,都是值得我们去仔细考虑的事情。无论是设备的传播广度,还是使用方向的选择,我们都需要一个指数来将设备一一归类和区分,这个指数就是“影像力指数”。

影像力指数

什么叫影像力?影像力主要指的是一段动态影像节目或视频,它能够吸引你打动你的那种“劲儿”。比如我们去看《变形金刚3》,看《蜘蛛侠》,都是在知道明明不可能会有这些情况发生的认知下去观看的,但是为什么观看这些好莱坞经典商业大片的r候,我们还能够在90分钟或者120分钟的r间内看得津津有味,全情投入?又比如在手机上,互联网上,流传过“广播体操达人”这类的视频,明明影像并不出色,质量也很差,但是为什么还有人抢着去看去传播?我相信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我们就把它归结为影像的力量。

说到影像力,我想应该至少把影像,或者说动态影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纪实感的影像,一类是电影感的影像。纪实感的影像包括:新司、专题片、纪录片,甚至家庭录像;电影感的影像包括:的电影、电视剧、剧情短片、MV、广告、宣传片等等。那么这两类影像,它们的力量所在显然是不同的。

纪实感

纪实感的影像为三个关键词,首先是快速,第二是真实,第三是深度。

第点,就是快速。像刚才提到的卡扎菲被刺杀的这样一个新司,正是凭着手机视频传播的快速性,抢在各家电视台,包括BBC、路透社之前首发。所以,快速是纪实感影像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第二点,既快又要真实。在现在的传播平台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有些信息初听起来非常的惊骇,但是过了两天就有人告诉你这个视频是在造假。一旦发现这个信息是在造假,那么这个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就失去了。所以纪实感的影像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基于其内容的真实性。

第三点,深度的内容。“深度”的表现更多地出现在传统的电视媒体。对于手机和互联网媒体来讲,它讲的是快速和真实。现在电视不可能像手机一样遍天下,但是他可以凭着深度的新闻专题类的节目去打动人心。这是纪实感的影像。电影感

再看电影感的节目。刚才提到的一些电影例子,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画面,但我们还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这些虚构的影像会有这么大吸引力?我想这里面也有三个关键,即:表现力、高品质、创造性。

首先,电影的画面,MV的画面,广告的画面,其首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的画面要有表现力。不管是通过角色的选择还是通过景别、景深、机位的改变,还是灯光的造型,都是为了让画面看上去非常的有吸引力。

第二,作为电影感的节目,要具有定的画面品质。如果是要拿iPhone去拍摄电影的话,或许可以作为尝试,但是真正耐心看下去的观众会很少。因为画面的层次、色彩的品质并不高,所以就观众会因为画面的不精美而放弃它。另外,由于影像品质的关系,也限制了它在全平台的传播,只能在手机、iPad、互联网这类网络媒体上进行定广度的传播。

第三,创造性。电影已经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从卓别林的默片r代,学鸭子走路就能吸引人,到我们国家在80年代的喜剧明星如陈佩斯,这些老的“招数”放在今天的互联网r代、多屏互动的r代再拍成电影,很明显已经没有那r吸引人了,所以电影需要新的创造。当然创造也有前提,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模仿一部片子叫抄袭,模仿50部片子叫创造。从众多电影感的节目中获取灵感,重新去创造,才是拍好电影感节目的一个前提。

影像力指数卡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如何衡量一个影像设备,或者说一套设备方案,它有多大的“力量”,因此便有了“影像力指数卡”。首先我们把纪实感的影像和电影感的影像做了一个划分,上 半部分是来衡量纪实感节目的影像力的,下半部分则是衡量电影感节目的影像力的。

说到纪实感和电影感,也可以说成是使用小画幅的影像设备拍摄的影像,和大画幅的影像设备拍摄的影像。绝大部分做纪实类的节目设备,所使用的成像器件面积都比较小,般都是≤2/3,包括2/3英寸,1/3英寸,1/2英寸甚至1/4英寸等等。而电影感的节目成像器材尺寸一般都大于2/3英寸,包括4/3英寸、APS尺寸、以及超35mm胶片的成像面积尺寸,135全画幅等等。我们把设备通过表格进行两类划分,其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一台设备或者说是一个设备方案的“身份”,就是解决个问题:“我是谁。”这个很重要。

首先,我们要避免进入一个怪圈,就像是“关公战秦琼”的情况。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物不能放到一起比较强弱,同样大画幅和小画幅的机器也不能做比较,否则其根本概念就错了。因为这两种设备不具有可比性,它们分别擅长于拍摄不同类型的节目,机器的比较只能在一个领域相比。

第二,用理性的方法进行判断。尽管有些便宜的机器清晰度看上去比更贵的机器要高,或者颜色看上去更润,但是这些都是仅凭感觉来判断,不是我们所谓的具有技术性的说法。我们的原则是用理性的说法去判断,但在判断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个行业衡量设备的一些名词熟知才行。

最后,是有关后期制作流程。如果要满足新闻的快速编辑的流程,首先摄像机的信号就必须能够支持笔记本非编,一张存储卡直接插到笔记本上,就能够编辑。第二,记录的码流不能太高,因为笔记本硬盘的转速较慢,速率不高,所以码流最好能够满足笔记本单机的编辑。但是对于高品质的制作来讲,我们就要求它有一个非常好的记录格式,一定要在后期机房里配合高传输速率的磁盘阵列和高码流的文件进行编辑。从前到后一个制作系统,其中有非常多的指标。

比方说这里有两款设备,一款是5000元的高清DV,一款是30000多元的高清设备。有些朋友觉得,用5000元的设备拍出的画面清晰度比F900、750等的清晰度都好。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类设备或许用了高质量的感光器件,能够拍出清晰度很高的画面。但是,高清DV采用的设备采用的是≤2/3英寸的单片成像器件,智能的DSP电路;而另一款贵的高清设备采用的是3片1/3英寸的成像器件,所采用的电路虽然同样都是智能的DSP电路,但是后者却具备了丰富的手动影调色彩控制能力,对影调、清晰度、对色彩的控制。

对电影摄影师而言,画面清楚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是否能达到创作要求。比如说,他用的是小画幅的机器,那么就需要3片成像器件,能够分别对RGB信号进行采集;所以虽然是小画幅,但是3片相对来说面积也不算太小,对画面的亮度、色彩、影调、宽容度要比单片的好得多。如果机器是全智能机器的话,那就没办法在前期进行拍摄的r候对影像进行控制,最多就只能调整曝光、对焦而已,对于创作而言远远不够。清晰度上,相对于手动调节的机器来讲,我把细节电平调到9或者10,也比SOOO元的DV清楚得多。但是大多数r候摄影师并不这么干,因为这样调出来的画面非常生硬。换句话说,相对于电影摄影机而言,DV画面生硬,色彩简单,过度也比较差。

通过影像力指数卡,我们可以比较机器的适用性,某一项属性的高低,得出什么样的机器好用,什么样的机器合适。

在影像力指数卡上,垂直方向强调的是平台的覆盖能力,越靠上平台的覆盖能力就越差。打个比方,我们之前提到的5000元的小DV,它的平台覆盖能力在最靠上的范畴上,因为它的性能能够满足手机、互联网甚至标清电视的需要,但是要求更严格的高清频道甚至大荧幕就不合适,手机就不一样了。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它来抢新闻,但在常规情况下,包括栏目,电视剧,大荧幕的电影,手机就很难有它的位置和价值。

而越往下平台的覆盖能力就越强。比如说索尼的F900,它是3片2/3英寸CCD全高清的感光器件,包括具备丰富的影调和色彩控制能力,这样的设备既可以满足大荧幕纪录片电影的创作之需,也可以满足从常规电视栏目、新闻、互联网视频、手机的需要,它的平台覆盖范围就是全方位的了。水平方向列出来的从光学镜头到后期制作流程等一系列这样名词,每一项我们都有对应的技术细节。

在多屏互动r代的今天,数码影像设备之间的分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影像功能越来越普及化的影响下,高清拍摄的影视制作将不再是一件很难达到的事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众多创作者们加入到了被称作“微电影”的世界中,无论是广生、MV、纪录片、专题片甚至学生影视作业,都因为是在高清设备的拍摄情况下,开始自称起了“微电影”;手机拍摄的功能也因为高清技术的加入受到关注。影视世界鱼龙混杂,在画面质量都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创作r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俗。因此,凭借影像力指数的分析,选择出一个合适的机器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将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三网融合的事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清影像设备将会越来越普及化,影像传播范围也会渐渐失去界限。也许有一天手机就能全操控地创作电影,但真正到了那个r候,影视拍摄的设备又会有怎样天翻地覆的改变呢?真的很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