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民间音乐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民间音乐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及表演中,吸收的民间音乐类型广泛,主要包括有民歌、诗词、和戏曲等。而这些音乐元素,也被充分地融入到民族声乐作品的曲调创作,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中。

关键词:诗歌;民歌;戏曲;民族声乐;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09-02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优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宝藏。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归根结底来说,是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土壤,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特色,又借鉴一部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成为独树一帜的音乐类型。而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技巧方面,民间乐的元素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也使得民族声乐成为具有浓郁特色的多元化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音乐素材的借鉴

(一)对诗词的借鉴

诗词,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诗经》将诗与乐完美的结合起来。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直到当今社会,诗词仍然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除古体诗外,还出现了现代诗。由诗词谱曲而成的歌曲,包括了《阳关三叠》、《满江红》等优秀的声乐作品。

(二)对民歌的借鉴

中国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这种类型的民歌也是属于原生态民歌的范畴,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保留其原汁原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因而使民族声乐作品从创作开始就集中发展起原生态民歌的收集,进行民歌改编,发展民族艺术歌曲、民族歌剧等等。在原有的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增加了和声、复调等现代作曲技法,将原来的方言演唱逐步改为普通话演唱,以及在原来无伴奏或简单乐器伴奏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民族乐器、甚至钢琴和管弦乐伴奏,使得音乐更加立体和丰满。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使得这些民歌得以广泛的流传下来并加以传唱。但这些都扎根于我国丰富的民歌资源中。

取材于传统民歌的民族歌曲包括早期赵元任创作的《听雨》、《卖布谣》等,后来兴起的歌剧《白毛女》中的很多唱段也是吸取了河北民歌和山西民歌的音乐素材。如杨白劳为了躲避黄世仁追债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而喜儿所唱的基本曲调出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是描写喜儿性格的主要唱段。近年来,王志信的《孟姜女》、于学友的《小白菜》、景建树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等,都是由民歌改编的新曲,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增强了演唱技巧方面的展现,使得原有的民歌在曲调上更加完整大气,旋律感更加强烈。通过演员的演唱,使得广大观众对民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让人耳目一新。

(三)对戏曲的借鉴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对戏曲和曲艺方面的借鉴,也是层出不穷。因为歌曲中加入戏曲的成分,也使得歌曲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加大了歌曲的演唱难度。这也就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族声乐作品对传统戏曲借鉴较多,如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剧中之一,民族歌曲中借鉴京剧的作品包括有魏冠明作词、王超作曲的《千古绝唱》,李谷一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等。《千古绝唱》中“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运用了京剧中的长枪来演唱,使得歌曲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显得十分悠扬大气。另外,湖南花鼓戏也用于很多声乐作品中,湖南花鼓戏取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旋律优美,节奏活泼轻快。很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二、演唱技巧上的借鉴

族声乐作品在演唱上主要以民族唱法为主,但同时也借鉴了民歌和戏曲等演唱方法,包括在咬字,行腔和韵味、表演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在创作素材上的借鉴。

我国民歌包含范围甚广,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风格的民歌,在唱法上也各不相同,因此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时,也要根据其作品所表现地区的不同来进行演绎。如根据江苏小调《茉莉花》改编的声乐作风格的作品,在演唱时就要把握住江苏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特点,声音上要清新透亮,有些部分还可以加入地方方言来进行演绎,这样使得歌曲的韵味更加浓郁。湖南民歌《浏阳河》也改编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由许多歌唱家进行不同风格的演绎,但总体还是延续着原有民歌的演唱风格,优美柔和、节奏性强。

(一)咬字上的借鉴

汉语由音节、音素、声母、韵母、收声等步骤及单位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声乐演唱艺术自成一体的特点。而汉语本身属于单音节,每个字又有高低不同的四个声调。这样使得我国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在咬字上更是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语言独特性。因此,我国民歌和戏曲演唱无论是用地方方言,还是普通话,都讲究“字正腔圆”,“字头字腹和字尾”。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轻收。这样,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也必须做到,同时咬字圆润,不留棱角,注意咬字时的抑扬顿挫。这些都是戏曲演唱时,咬字的关键。

(二)声腔上的借鉴

戏曲演唱要求具备“甜、脆、圆、润、水”五大特点,戏曲演员在腔调的处理上需要结合戏曲的剧情、剧种、咬字、表演等,民族声乐作品也正是吸收了戏曲演唱的“以情润腔”、“以字行腔”这样,使得在演唱时声音的音色上有明暗对比,音量上的大小对比,以及情感上的收放对比。如新创作的歌曲《贵妃醉酒》中,“举案齐眉”的“眉”和“醉”运用了拖腔,并且加上了京剧唱腔的吐字和发音,这样延续了昆曲中的风格,使得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深刻。

(三)表演上的借鉴

无论是声乐表演还是戏曲表演,除了演唱功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表演,戏曲的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而民族声乐与戏曲更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集中表现为“韵味”。如今的民族唱法在演唱时要求演员对戏曲、曲艺表演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将戏曲的身段表演结合现代演唱的表演形式,互相融合,使他既带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要求,做到有机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广泛吸收借鉴了民歌、戏曲、诗歌的歌曲创作、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发扬“以字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如今的民族唱法继承了这些优秀传统,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吸收了我国五千年优秀的艺术文化成果,不断地消化吸收,形成独有的风格。既有传统特色,又能与时代接轨。充分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

[2]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A].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1).

[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6]王秦雁.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7]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