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高职教育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高职教育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江西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能够在艰苦条件下献身农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和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爱农、学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的新型大学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农业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包括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要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 努力培养大批优秀农业人才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江西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江西省农业实现“三个超历史”和“六大新突破”,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一直主动担当了主力军的责任,在向农村输送农业现代化急需的中高职毕业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为江西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较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农业职业院校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目前江西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仍处于相对的困境和劣势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偏低等,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小康社会的长期拦路虎。而我国包括农业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信用度和吸引力一直不被看好,高职毕业生忠诚度低、岗位意识和敬业意识不足、职业素质差、终身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职业观很难确立,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下哪儿去”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人才培养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为此,在今天全球依然深陷经济危机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现实下,农业高职院校贯彻党的十报告精神,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精英农民、大学生农民。

2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

2.1 具有爱农护农的决心 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他们敬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决心务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唯有如此,将来他们才可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职业中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

2.2 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只有加强吃苦和实干精神的磨练,培养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作风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第一线,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的重要性,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农业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去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脚踏实地地为农民办事。

2.3 具有执着奉献的精神 他们要能够忍受住农村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经受住来自亲朋好友和社会上的冷嘲热讽,禁得住喧嚣与财富的诱惑;轻个人之得失,重农业之发展、农村之繁荣、农民之富裕,才能执着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高境界,才能充分享受到奉献的满足、理想实现的快乐。

2.4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他们对农村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现代市场经济变动性的应变能力强,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调节能力、自求平衡能力。

3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要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人物的重要力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农业高职院校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对象的选择 为确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应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在岗的终身的继续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且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培育对象既可以是从农业职业院校毕业后自觉从事农业、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人,也可以是子承父业不离开土地的人,以及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他们是农业农村真正用得上、留得住、扎下根的现代职业农民。

3.2 培训学习内容的制定 包括在岗培训和职业辅导在内的职业农民教育,应是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应根据农民学习特点,面向产业需求,从培养目标、对象、内容、学制、路径、方式、评价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如专业内容安排应包括农业和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农业性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专业和课程设计应结合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农民学习、成长特点;学制与教学安排应实行农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累积学分制和适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灵活教学计划;办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应注重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短期脱产和不脱产相结合,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建立“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和“固定课堂”。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方面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农村能工巧匠、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师资培训,优化教师学历和学科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 结语

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江西正在汹涌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潮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大批服务“三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江西省正在开启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下哪儿去”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造就出一大批既能够献身农业,真正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带领农村发展,又能在艰苦条件下献身农业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即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就成为当前我省农业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收稿: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