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沙孟海《印学史》节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沙孟海《印学史》节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移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件铜玺,标为商代,雖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奍,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奍既然是著名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的东西,与印学无涉)。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頫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頫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之类,质地坚硬,不易受刀。文人只写不刻,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贴》,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数刻划粗拙,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工完全两样。说他自己动刀,是有理由的。

书法、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作家踵事增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故宫博物馆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七颗印。这种做法,可说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頫、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雖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米芾的时代比赵孟頫要早200年,他既能自己篆印,自己刻印,尽管篆法刻法都还粗糙笨拙,我认为应该算他是“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与赵孟頫同时的吾丘衍,年纪小于赵孟頫18岁,两人是文字交,很要好。“倒好嬉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孟頫做大官,吾丘衍在杭州设私塾教书过活,人品也高。吾丘衍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出世的一部印学的理论指导书。我们从夏溥所写《学古编序》了解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又晚效先生耳。”夏溥只说吾丘衍写印,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纯用汉印体制,肯定是他自篆,但不是自刻。有夏溥的话为证。夏溥推崇吾丘衍说:“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赵吴兴晚效先生”,可能也是事实。

赵孟頫、吾丘衍两人同时,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

第三辈印学家无疑是元末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对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不过王冕仅仅是个浙江诸暨九里山中卖画过活的穷书生,声望不高,对当时文艺界影响不太大。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画梅墨迹卷轴中看到他自用各印:“王冕之章”、“王元章”(大小两方)、“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会稽外史”、“方外司马”(或释句曲司马,误)、“会稽佳山水”,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各印拟汉铸凿,无一不佳。“会稽外史”、“方外司马”、“会稽佳山水”三印奏刀从容,意境更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并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印学到王冕时代可说已经成熟了。可惜流传不广。王冕的姓名,由于《儒林外史》开头说到他,所以出名,他的印很少人看见过。

明代中晚期大名鼎鼎的两位印学家文彭与何震,当然是第四辈印学家了。

印学到他们的时代,不但成熟,已开始跨进鼎盛阶段。在我国文艺园地中开出了一朵灿烂的鲜花。文彭年辈较长,后世推崇他为印学的开山祖师,不是偶然的。但文彭治印,起初也是只篆不刻。《印人说》说:“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李文甫镌之。李善雕萐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嘱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李文甫名石英,见《印人传》后附印人姓氏)。后来文彭无意中在路上遇见驴子参着几箩筐青田石,他全部买来,用作印材。从此用青田石治印,方便不少。

每一门学问,总是积累了好多人好多次的经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过来的。印学创作,从米芾到文彭、何震500年中间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上述。当然除去几位代表性人物外,在明、清之际的其他名家同样灿若星辰,赵宦光、宋珏、黄枢、黄经、江皜臣、僧慧寿、韩约素,何通等等。他们或作品风格自成特色,被推为某一体的代表人物;或因身份关系,在旧时代被歧视,但对印学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襄阳漫士,(湖北)襄阳人。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所以世称米芾为“米南宫”。他是宋代的文学家,又是大书家、大画家。家富收藏,精鉴赏,自题所居日宝晋斋。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宋史》入文苑传。

米芾擅长真、行、草书,并能篆、隶书。我们看到过宋拓宋装的《绍兴米贴》第九卷,全是篆、隶书。宋人能写篆、隶书的不多,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的篆、隶远不如真、行、草书高妙。世传他所用印出于自己一手篆刻。当时印材用的牙角晶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说他自己作篆没有问题,至于镌刻手续,有人怀疑还是假手于工人。我们观察他自用诸印,多数镌刻粗糙,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的印文镌刻工细相比,大不相同。说他自己动刀,也可相信。他对印学已经相当讲究了,《书史》、《画史》中有好几条论治印、用印之法。他主张鉴藏印要用细文细圈(即细边)。不过他所作的篆杂用古文、小篆、九叠文,拙朴有余,工能不足,还是“大辂椎轮”。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元初官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一位诗人,又是大书家,大画家。著有《松雪斋集》。《元史》有传。

赵孟頫所篆印文,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世称“圆朱文”。陈鍊说:“其文圆转妩媚,故日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这话说得淋漓尽致,但这一体在当时毕竟还是初期作品,圆转之中,仍带有拙朴气息。后世摹效此体者,踵事增华,愈加精工,拙朴之气也就少了。赵孟頫的作品多是朱文印,很少白文印。如“赵”、“赵孟頫印”、“赵氏子昂”、“松雪斋”、“大雅”、“水精宫道人”、“管道昇印”、“仲姬”、“赵管”、“魏国夫人赵管”,皆朱文印。“孟頫”和另一颗“赵氏子昂”是白文印。都可以在他和他夫人管道异的书画上见到。还有“好嬉子”三字印,只见记载,未见印样。

吾丘衍(1272-1311),亦作吾衍,字子行,号竹房,又号贞白居士,元初(浙江)衢州人,侨寓杭州。好古博学,隐居教授自给。廉访使徐琰来访,不接见。后以姻家讼累被逮,义不受辱,赴水死。著有《尚书要略》、《周秦刻石释音》、《学古编》、《印式》、《九歌谱》、《十二乐谱》、《竹素山房集》等书。《新元史》入文苑传。

吾丘衍年龄少于赵孟頫18岁,与赵孟頫为文字交,旧学商量,时有往还。赵孟頫篆刻专作圆朱文,吾丘衍论印也主张以小篆为基础。古文字学在宋、元时代是一个衰落时期。吾丘衍所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研究印学的理论指导书。在当时及后来很长一个时期,印学界人手一编,看成是经典著作。明何震有《续学古编》,清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再续三十五举》,吴咨、黄子高都有《续三十五举》、姚晏也有《再续三十五举》,吾丘之学,一直被印学家推崇如此。

夏溥是吾丘衍早年朋友,他写《学古编序》,述吾丘衍在杭州设塾课徒等生活情况较详。说到他治印方面:“私印有‘竹素山房’、‘吾氏子行’、‘我最懒’、‘放怀真乐’、‘飞丹霄’,此数印串印鼻小韦带,掌在手摩弄之。”

吾丘衍篆刻作品流传极少,夏溥所举诸印,今天都无从看到。我们仅于传世的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面,看到他的篆书题款和印章。篆书“大德九年吾衍观”七字极工,体势近《石鼓文》。两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皆白文,也得汉印神髓。不失为一代宗师。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元末浙江诸暨人。牧牛出身,后在僧寺做工,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成通儒。曾游北京,客秘书卿泰不华家。泰不华拟荐以官职,力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明太祖下金华,招至幕中,一夕病卒。著有《竹斋诗集》。《明史》入文苑传。

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为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以前,文人学者治印,只注重篆法,镌刻之役,一般假手于工人。自从花乳石用作印材,由于石质比较松脆,容易受刀,从写篆到奏刀,把篆刻创作上的两个过程用一手来完成,就成为文人学者的常事。这件事对明以来的印学大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传世王冕所画梅花真迹,我们还能看到几幅。他的篆刻,从他画幅中见到的,有“王冕私印”、“王元章氏”、“王冕之章”、“王元章”、“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等印,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仿汉铸凿并工,奏刀从容,胜过前人。其中“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三印意境尤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同时有新的风格。如不是利用花乳石,断没有这一成就。

世人把文彭的提倡印学和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相提并论,实际上米芾已曾自篆自刻,钱选也似自刻。王冕治印,毫无疑义是个专门家。王冕死后140年,文彭才出世。只是由于当时无人传王冕衣钵,且不如文家声气之广,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文征明的长子。文征明和他的儿子文彭、文嘉都擅长书画篆刻,文彭对篆刻更有突出的成就。他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调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明史》附《文征明传》。

元代赵孟頫、王冕主要以画名家,篆刻被画名所掩,作品也不多。吾丘衍篆刻理论影响较大,而作品极少见。到了文彭,一生精力多用在篆刻方面,当时作品流传很多。所篆雅正秀润,风格道上,被推为一代大师。周亮工《印人传》卷一有云:“……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文彭以后,印学大发展,四百年来,影响到全国,甚至传播海外。周亮工这话完全符合事实,并无夸大之处。

《印人传》同篇又记载了文彭治印,初用牙章,自篆其文,请别人奏刀。有一次于无意中获得青田石四筐,从此不再用牙章,专刻石章。我们从各家所作印章的迹象来观察,印学家把篆与刻两个过程由自己一手来解决,不假手于别人,这件事,米芾、钱选还在尝试,王冕可说是第一家,文彭便是第二家。从此以后,青田石章大量使用,所有印人无不自己动刀镌刻了。

传世文彭篆刻,伪品极多,鱼目混珠,很难鉴别。今天所见文彭词句印相当多,有可能全是伪品。我们为审慎起见,也只用他的墨迹押尾名字印作为他的手刻举例。如要全面了解文彭印法,还可以从他父亲文征明、弟弟文嘉传世墨迹上所用各印得到一个总的概念。

何震(约1541~1607)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山人。安徽休宁县人(一说江西婺源县人),寓居南京。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门书为准则,摒弃当时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书法与刀法的统一。篆刻作品纯朴清新,道劲苍润,素以流利、逸、典雅、古朴而闻名。所仿汉满白文,那法猛辣挺拔,苍浑厚劲,疏密均匀。时人誉称“近代名手,海内第一”。与文彭齐名,并称“文何”,死后,程原征集何震篆刻作品5000余方,由其子程朴精选1000余方,摹刻成《雪渔印谱》4卷传世。另著有《续学古编》2卷。

何震初期篆刻受文彭影响,但并不满足于此。当时搜集收藏秦汉玺印成为风尚,参考资料也越见丰富,使其取法更加广泛。他遍游边塞,结交了不少将官,从大将军到士兵,都以得到一方他的印为荣。从边塞回南京,名震东南,死后一方印与金同价,足见他的影响。当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评价何震的篆刻作品,“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创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变当时篆刻风貌,异军突起,称雄印坛,影响深远。所创单刀款识,错落雄健,自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