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幼儿延迟满足情境、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和发展、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特点、气质类型与幼儿延迟满足的关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跨区域比较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还需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幼儿;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时间;延迟满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38-0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sehel认为延迟满足一是指为了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而放弃即得满足的抉择取向,二是指在等待的过程中显现的自我约束能力。〔1〕近十几年来,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在知网上以“幼儿延迟满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2001~2015年间的相关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3篇,期刊论文若干。综观这十几年来的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延迟满足情境
国内较早研究幼儿延迟满足情境的是杨丽珠、徐丽敏、王江洋(2003)。他们在研究中通过四种情境来呈现即得奖励物和终极奖励物,分别是同时呈现两种奖励物、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隐藏即得奖励物、隐藏终极奖励物。研究结果显示,后三种情境中幼儿延迟满足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第一种情境中幼儿延迟满足时间显著长于另三种情境。〔2〕这一研究丰富了Misehel的单一延迟满足情境研究。赵文芳(2004)设计了3(枯燥的工作任务、等待的任务、有趣的工作任务)×2(呈现奖励物、不呈现奖励物)的实验,结果发现,面对枯燥的工作任务时幼儿很难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幼儿内在的对奖励物的渴望是幼儿延迟满足的最大动机。研究还发现,在等待的任务情境下,不呈现奖励物时幼儿延迟满足的时间显著长于呈现奖励物的情境。〔3〕左雪(2005)另辟蹊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设计了3(3岁幼儿、4岁幼儿、5岁幼儿)×2(个体情境、群体情境)×2(男孩、女孩)的混合实验,以研究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4〕在Misehel提出的热处理系统(指“直观动作思维”)和冷处理系统(指“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王静(2006)设计了两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实验一是2(3岁幼儿、4岁幼儿)×4(静等、冷处理、热处理、榜样强化)完全随机实验。实验结果显示,3岁幼儿在四种情境中的延迟满足时间均短于4岁幼儿,同时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四种情境中的延迟满足时间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即榜样强化情境时间最长,热处理情境时间最短。实验二是2(3岁幼儿、4岁幼儿)×3(榜样强化、榜样强化+热处理、榜样强化+冷处理)完全随机实验,实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幼儿在延迟满足时间上的年龄差异。此外,这一研究还发现,榜样强化+冷处理情境中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显著长于另两种情境。〔5〕孙昕怡、李红(2009)把群体和个体情境重新加以组合,研究先个体后团体情境和先团体后个体情境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男童相比,女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更容易受团体决定的影响,更倾向与团体决定保持一致。〔6〕Misehel在研究幼儿延迟满足时设计的是奖励物一次性发放的情境,而Toner设计的是奖励物逐个发放的情境。邬娟(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两种不同的奖励物发放情境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幼儿在奖励物一次性发放情境中的延迟满足时间明显长于逐个发放情境。〔7〕
综观国内有关幼儿延迟满足情境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思路。第一种是探讨奖励物呈现时机和发放方式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第二种是以幼儿的观察学习为依据,设置团体和个体情境,探讨榜样示范作用等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第三种是设置不同的任务情境,研究不同任务对幼儿延迟满足时间的影响。
二、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和发展
国内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研究了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和发展情况。陈会昌、李苗、王莉(2002)研究2岁幼儿在母亲是否在场的不同情境中所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发现幼儿要么不使用策略,要么使用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帮助、寻求安慰或回避等策略。其中,分心策略是2岁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母亲是否在场对幼儿的策略使用情况没有显著影响。〔8〕赵文芳(2004)研究了幼儿在与客观物体――器皿一起完成延迟满足任务时的表现,发现无论奖励物呈现与否,幼儿都会借助客观物体转移注意力,这是幼儿在自主使用分心策略。〔9〕左雪(2005)设置了群体和个体两种情境,发现幼儿在延迟满足任务中更倾向于使用注意转移策略,不过注意转移策略的使用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10〕李丹(2005)总结了在养育者(母亲)在场的情境中,2岁幼儿在延迟满足任务中会使用到的五种策略,分别是寻求养育者安慰与帮助,包括与养育者聊天,依偎在养育者身边等;自言自语;摆弄奖励物;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所事事地玩耍。〔11〕刘泽文、郭谦、卢梅梭(2008)发现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经过了一个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分别是无意义策略阶段、寻求目标策略阶段、解决问题策略阶段。〔12〕左雪、张红梅(2008)研究了注意转移策略、言语指导策略、冷策略三种不同延迟满足策略对大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发现注意转移策略能显著提高大班幼儿延迟满足水平。〔13〕左雪、刘丽云发现对延迟满足策略的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中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14〕
通过对已有的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幼儿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主要可分为两种:内因策略和外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分心策略、注意转移策略、自我安慰策略等属于内因策略。内因策略的使用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关系较密切,突出幼儿的自我能动性。外因策略则依赖外界力量的支持。例如,有母亲在场时,幼儿可能会更多地寻求母亲帮助。外因策略包括寻求帮助、寻求安慰、榜样示范、言语指导等,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关系较密切。
三、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特点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大多认为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四大特点。一是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存在关键期。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期既是幼儿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杨丽珠等人研究发现,幼儿延迟满足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延长,小班最短,大班最长。这种显著的年龄差异可以从学前期个体神经生理、注意分配与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来解释。〔15〕三是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是幼儿对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胡宝翠(2012)发现幼儿对注意转移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小中班时期是注意转移策略发展的关键时期。〔16〕
四、气质类型与幼儿延迟满足的关系
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气质类型与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可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某些教育依据。马晓明(2007)发现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差异显著,抑制型、敏感型和专注型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均显著高于均衡型和活泼型幼儿,且不同气质类型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与幼儿的年龄不存在相关关系。〔17〕杨丽珠、刘文(2008)采用马丁编制的《TABC-R量表》,对幼儿气质类型与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负情绪、活动性、冲动性与幼儿延迟满足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坚持性与幼儿延迟满足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抑制水平的高低则与幼儿延迟满足水平无显著相关性。〔18〕
五、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幼儿延迟满足与母亲依恋的关系。依恋是幼儿最初的一种社会化情绪,有助于幼儿情绪和行为的调整。依恋关系不仅影响幼儿延迟满足时间,还对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有重要影响。许传珊(2006)发现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与亲子关系有显著相关,因为幼儿使用最多的延迟满足策略是寻求母亲的安慰与帮助。胡宝翠(2012)发现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焦虑程度与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有显著负相关,且养育者的焦虑程度对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有显著影响。二是研究幼儿延迟满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韩佳伶(2008)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家长对延迟满足的认识水平、培养意识、培养策略以及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水平的评价情况,发现家长对延迟满足的认识水平、培养意识以及家长在具体情境中使用的培养策略均与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存在显著相关。〔19〕杨韶彬(2012)采用了由杨丽珠和杨春卿(1998)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专制性或不一致性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呈负相关,而且父母教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水平。〔20〕
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跨区域比较
一类是跨文化比较研究。杨丽珠、王江洋等人(2005)研究发现,受文化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幼儿的平均延迟满足时间比中国幼儿长,而且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也比中国幼儿丰富。〔21〕另一类是城乡差异研究。伏干(2011)采用米歇尔经典的延迟满足研究范式,研究城市和农村的小班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情况,发现农村幼儿在延迟满足时间和延迟满足策略种类方面的表现均比城市幼儿差。〔22〕
尽管国内有关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例如,目前国内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幼儿,对学前特殊幼儿的关注较少。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促进特殊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又如,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幼儿延迟能力的研究大多是横向研究,最多是学前阶段的年龄差异比较,缺少深入的纵向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已有学者意识到纵向研究的缺失。王江洋(2006)研究发现,4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与9岁时的小学适应水平呈正相关关系。〔23〕然而,深入的纵向研究并不多见,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杨丽珠,于松梅.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6):712.
〔2〕杨丽珠,徐丽敏,王江洋.四种注意情境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3〕〔9〕赵文芳.枯燥工作任务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4〕〔10〕左雪.3~5岁幼儿不同情境下延迟满足及延迟策略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王静.榜样强化与冷/热系统的激活对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6.
〔6〕孙昕怡,李红.不同情境对幼儿延迟满足影响研究:团体与个体〔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2).
〔7〕邬娟.延迟奖励物的不同发放情境对3~5岁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8〕陈会昌,李苗,王莉.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幼儿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
〔11〕李丹.2岁幼儿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2〕刘泽文,郭谦,卢梅梭.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394(2):45-47.
〔13〕左雪,张红梅.不同的延迟策略对5岁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左雪,刘丽云.不同的延迟策略对4岁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5〕庄文婷,侯春在.幼儿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发展特点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9,(8):117.
〔16〕胡宝翠.农村母亲依恋和教养方式对3~5岁学前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及策略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7〕马晓明.3~5岁幼儿气质类型与延迟满足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8〕杨丽珠,刘文.幼儿气质与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784-788.
〔19〕韩佳伶.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8,(5).
〔20〕杨韶彬.3~5岁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1〕杨丽珠,王江洋,等.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2):224-232.
〔22〕伏干.小班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城乡差异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7).
〔23〕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