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古文字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古文字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古文教学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学生学着难,教师教着更难,而且缺乏良好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是从事古文教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即汉字的来源,来解读经典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古文字 经典 诗经 教学

传统古文教学中,人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字词解释,义理讲解,而且是人云亦云,多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见解,把魅力无穷的古代经典讲得枯燥乏味,味同爵蜡,让学生对古文产生畏难厌烦的情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情绪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这一直是古文教学中的一个困境,把流传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经典都湮没了。

笔者从文字学的角度解读经典,主要是利用古文字形、音、义对古代经典的本来内涵进行客观分析,这样进行教学,既挖掘出了古代经典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境,同时又在教学中使学生们在接受经典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汉字的魅力产生了极大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文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课情绪高涨,课堂氛围活泼生动。本文就以《诗经》中的一篇看似简单而内涵深远的《》教学过程为例,来体现文字学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诗经・周南・》

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赋的形式,即铺陈其事,一唱三叹的笔法来渲染妇女们采摘时的愉快而又兴奋的心情。而这种心情的表达更是通过文词的不同使用来展现。下面我们就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以及它所赋予的封建时代的社会意义。

(1)采:甲文为“”,小篆为“”。这个字无论从甲文形状还是小篆,都很形象地展现出小心采摘果实的动作与活动,体现出妇女们刚刚发现时小心翼翼的心情。这里要顺便谈一下这种植物及其药用价值。

,在中药书上的学名叫“车前子”,俗名叫“车轱轮子棵”,又叫“绿绿草”。据古籍与古代医书记载,这种植物可以使妇女怀孕而且宜子多子,也就是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植物是否真的那么神奇,但就它的药用传说与记载,就足以使中国古代社会千千万万的妇女们为之钟情万种了。

而本诗正是用非常精确生动的文词来表现出妇女们采摘时的心情与动作,以此来展示古代妇女们对这种植物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针对各节表示采动作的文辞进行分析,从而欣赏这首看似平淡简单的古诗的无穷魅力和深刻内涵。

本诗第一节“采采,薄言采之”重点突出了一个“采”字(前文已论述)。第二节“采采,薄言有之”。第二节承第一节由小心采摘发展为“有之”。

(2)有:甲文为“”、金文为“”,小篆为“”,像用“右”手拿一块肉,以示“富有”之意。

这个“有”字突出了妇女们希望多采的心情,同伴之间通过辛勤的采摘,在休息的时候比较一下,看谁采的多,篮子里“有没有”,所以本节用“薄言有之”。

第三节:“采采,薄言掇之”。

本节是承上文“薄言有之”而进行的又一个表示妇女心情的动作“掇”。

(3) 掇:小篆字形为“”,像几只手合在一起做某件事。我们现代汉语就有“拾掇”一词,就是把东西细致整理一下。

本节的“掇”很形象地表现了妇女们在采摘获得丰收之后,由于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又发现了更多更好的,于是就把刚开始采摘的(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瘦的还是肥的,甚至是叶子杂物一起采)进行整理,以便使篮子盛装重新采摘的籽粒更加饱满的,于是就把原来的无用的东西剔除掉,留下更好的,由这个词我们可以窥见妇女们采摘时的心情。

一开始在刚发现的时候,由于人多而少,于是这些妇女们为了表现自己能干,以便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同时又不被家里人特别是婆家人瞧不起,她们不得不在采摘时,为了达到效果,就什么都采,甚至不惜滥竽充数。所以,她们这时采的又瘦又小,而且夹杂着许多的杂草和枯叶,以使篮子赶快装满,从而对家人有所交代。可随着她们发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于是她们就必须整理一下篮子,也就是“拾掇拾掇”,以便盛放更多更好的籽粒丰富饱满的。

第四节:“采采,薄言捋之。”这一节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妇女们发现更多时的惊喜与欢快。一开始是小心翼翼地“采”,现在越来越多,她们又舍不得放弃,于是就用很快很粗鲁的办法来“捋”。

(4)“捋”:小篆为“”,这是一个形声兼(下转第63页)(上接第60页)会意的字,其动作就是直接把植物籽粒从棵子上“捋”下来,其他的一概不取,只要籽粒。因为这时太多了,而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即“多子多福”的梦想,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粗鲁野蛮的方法,恨不得把所有的颗粒都一气采回家,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时代妇女们对于儿子的需要,古云“母以子贵。”

(5)本诗第五节第六节是反映妇女们在采的专用工具装满之后,为了不使剩下的浪费掉,她们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来盛装这些令她们神往的植物了。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说文》:“,执谓之。”“,衣襟也; 襟 ,交衽也。”在诗中是用衣襟兜着。《说文》:“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说文》:“以衣,物谓。” :下衣衣襟。本诗是把上下衣襟插在腰上兜住,这样盛的东西更多。

我们通过第五节和第六节的“”“”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妇女们的以下几种心态:

第一, 说明她们对“”这种植物的恋恋不舍,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贪得无厌”。其实,他们真正的心态就是希望自己多生孩子。这种心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母以子贵”、“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妇女几千年,这首诗的真正内涵也就在于此。

第二, 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神圣而美好的愿望,不惜把自己的衣襟掖起来,即“之”、“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要求妇女“笑不露齿”、“衣不露体”,这是对妇女的起码的封建礼教的约束。可是这群采摘的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多子多福”的理想和愿望,可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说的苛刻一点,她们已不顾“廉耻”了。

第三, 妇女们不愿把这种美好神奇的植物空置于野外,因为那样太可惜了,体现了妇女们对这种植物的崇拜与珍惜,所以她们用美丽的衣服来包裹这种植物。

以上三种心态是整个古代社会妇女们为了维护自己婚姻地位与幸福的强烈意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邓和.汉字结构选解[M].学苑出版社,1984.

[2] 许慎.徐锴,徐铉注.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87.

[3] 左民安.细说汉字[M].九州出版社,2005.

[4]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5] 褚斌杰,黄筠.诗经与楚辞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