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TCO2监测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合理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TCO2监测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合理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etco2监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

7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5例,术中通过调节麻醉机潮气量及呼吸频率控制ETCO2达到每组试验要求水平,比较四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围术期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B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3组,且围术期各临床指标优于其他3组,与其他组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ETCO2;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麻醉

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防止术中脑血管痉挛和心率血压剧烈波动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传统方法在介入治疗开始和术后应用静脉微量泵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维持治疗,有利于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几率,是预防严重CVS的措施之一。钙离子拮抗剂可选择性地抑制电位依赖性钙通道,是用于脑血管痉挛预防和治疗最多的药物,常用的有双氢吡啶类的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有报道指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先天异常或后天诸多因素引发的血管壁损伤性病变,颅内动脉血管经血液流动等作用后,出现非正常膨出,该病各年龄人群均存在发生风险,具统计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6%[1-2]。本院从2014年7月开始研究动态监测ETCO2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标准[3]。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20~60岁,平均(38.5±15.5)岁;体重53~75 kg,平均(65.4±7.6)kg。

B组男9例,女6例;年龄21~60岁,平均(37.8±14.9)岁;体重54~76 kg,平均(66.3±6.9)kg。

C组男7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36.2±14.3)岁;体重53~76 kg,平均(66.8±6.7)kg。

D组男7例,女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35.8±13.9)岁;体重53~77 kg,平均(67.2±6.9)kg。

所有患者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术前处于清醒状态,排除严重心肺功能异常者,物过敏者及术前已处于昏迷状态等无法完成本次试验研究者。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接上心电监护(迈瑞)后开始麻醉诱导插管。氟比洛芬酯1 mg/kg,丙泊酚靶控输注(TCI)4~6 μg/mL,芬太尼2~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0.2 mg/kg,待患者下颌松弛后完成气管插管。插管完成后,接上ETCO2监测设备,通过调节麻醉机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在30 min左右控制ETCO2达目标水平。A组患者控制ETCO2水平为25~30 mm Hg(1 mm Hg=0.133 kPa),B组患者控制ETCO2水平为30~35 mm Hg,C组患者控制ETCO2水平为35~40 mm Hg,D组患者控制ETCO2水平为40~45 mm Hg。诱导过程中如出现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30%,则给予加快输液或给予麻黄碱5~10 mg处理;如心率低于50次/分则给予阿托品0.5 mg处理[4]。待麻醉完成后,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即:闭塞载瘤动脉之前测定侧支循环是否充分,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在颈动脉造影时压迫对侧颈动脉,观察大脑动脉环交叉循环情况。确定球囊闭塞试验耐受良好后,经导丝将闭塞球囊引入到动脉瘤前的载瘤动脉,以非离子型造影剂充盈球囊直至完全闭塞载瘤动脉,然后牵拉球囊导管将球囊释放。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术中心率失常、心率血压剧烈波动及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血气分析仪(美国雅培i-ATST)对围术期患者血气指标检测,并对其进行评估[5]。围术期统计数据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手术用时及住院费用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检验,以P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率为6.67%,明显低于A、C及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四组患者围术期各临床指标比较 B组患者术中MAP、HR、SpO2、PaCO2、PaO2各临床指标及手术用时、住院费用均优于A、C、D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介入疗法是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有报道指出,介入疗法由于具有操作便捷、损伤小、定位精准、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好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中,作为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6-7]。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与研究的深入,辅助支架如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研发,使得其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日益增强[8-9]。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有学者指出,由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操作要求,术中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能否成功[10]。首先介入术中患者需安静状态,使其血流动力学水平正常,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防止发生心率、血压剧烈波动及脑血管痉挛,选择全麻方式操作,放入支架时选择性调节血压,术中血压与颅内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动脉瘤跨壁压及壁应力,若二者剧烈波动将大大增加动脉瘤破裂几率[11]。文献[12-13]指出,如何减少与预防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及心率、血压剧烈波动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以往介入术前后使用静脉微量泵注射钙离子拮抗剂支持治疗,减少与预防脑血管痉挛出现,防止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临床常用的预防与治疗脑血管痉挛的钙离子拮抗剂为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14]。

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arbon dioxide,ETCO2)监测由于属于无创监测手段被临床广泛应用,通过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其被认为是肺泡通气状态的一种无创指标[15-16]。按照ETCO2临床类型的不同分为主流测量法和旁流测量法,检测数据为数值与图形两种直观数据展示,CO2数值代表呼气末CO2的压力(PetCO2),因而PetCO2被认为是肺泡通气状态的一种无创指标,在生理状态下其与动脉血CO2分压(PaCO2)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7-18]。ETCO2监测于1970年麻醉医师开始使用,1991年才开始正式在手术室应用,有用于对腹腔镜手术人工气时的观察,还有用于肺部手术和食管手术单肺通气的观察,但至今很少提出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时对脑血管痉挛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本院通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ETCO2水平全程监测,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中心律失常、心率与血压剧烈波动及脑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5698,P=0.0323)。B组患者MAP、HR、SpO2、PaCO2、PaO2、手术用时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均优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81,P=0.0318)。

综上所述,通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ETCO2水平的临床监测,当ETCO2水平控制在30~35 mm Hg水平时,术中脑血管痉挛与心率、血压紊乱现象发生最少,使脑血管的张力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手术安全顺利进行,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减少患者因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馨蕊,李晶,陆建平.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及影像学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1):84-87.

[2]郭洪松,刘宝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49-150.

[3]陈霞,李少莉,王彩梅,等.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检测在PICU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1):2083-2085.

[4]武荣,胡金绘,查丽,等.早产儿机械通气状态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目标调节范围[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2):131-133.

[5]熊昕,龙文飞,林明,等.腹腔镜手术中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8):1626-1629.

[6]梁恩,谢锡忠,刘智华,等.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03-104.

[7]唐红宇.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脑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31-32.

[8]胡华琨,李强,钟惠真,等.新生儿胸腔镜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医药,2015,50(4):352-354.

[9]唐红宇.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脑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15):31-32.

[10] Burns S M,Carpenter R,Truwit J D,et al.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cedure to prevent placement of feeding tubes into the lungs using end tidal CO2 measurements[J].Intensive Care Med,2001,29(5):936-939.

[11]梁青春,周芹,宋伏虎,等.体重指数对全麻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潮气量设置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8(3):38-41.

[12]胡小萍,吴小兵,刘彩萍,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73-74.

[13]张彦峰,罗伟雄,罗伟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5,35(5):358-360.

[14] Cormack J R,Hui R,Olive D,et parison of two ventilation technique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for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high-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versus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with a laryngeal mask airway[J].Urology,2007,70(1):7-10.

[15]王S,黄施伟,陈莲华,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4):339-342.

[16]张洪,柳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监测及其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2-43.

[17]李仙梅,王健,杨莹,等.应用主流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技术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进行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11(10):334-336.

[18]刘静兰,刘琼,马东玲,等.膨肺吸痰联合胸肺物理治疗在严重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87-89.

(收稿日期:2015-11-10) (本文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