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风眠与中国艺术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风眠与中国艺术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而每当一种艺术形态走向完备时,它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艺术随着留学生的归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是他们为中国艺术带来了新的血液。

关键词:艺术;林风眠;中国绘画;探索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64-01

中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七千多年前的刻画符号标志着中国画的诞生。但不幸的是,当中国发展到清朝时期,中国画便面临着严重的题材问题,我们都还清楚的记得,有这样一位外国人,他为中国设计了独特的皇家园林,同时,他也为中国皇帝,也同样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献上了独特的艺术样式,他叫――郎世宁。

从郎世宁起,中国画发生了一些转变,焦点透视与光影法逐渐流入中国画里。但是,威胁还是到来了,随着一个伟大帝国的消亡,这个独特的艺术种类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它在风雨中漂摇前行。

在这关键时刻,有三位伟大的人物走进了中国画坛,为中国艺术注入新的鲜血,他们分别是上海国画美术院院长刘海粟,留学法国的徐悲鸿与林风眠。他们三人的贡献各不相同“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在一条由传统到写实为基础的轨迹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受法国学院式教育的影响颇深。形成了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徐悲鸿体系”;刘海粟的贡献在于1911年创办中国第一所专门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而林风眠的主要贡献在于中西绘画的相互融合。

在这三位巨匠中,我们对于林风眠先生的了解远不如徐悲鸿先生,或许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此,我不做过多论述,我们完全可以从林先生的一生中来看林先生对于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改革家、教育家,生于广东梅县,自幼酷爱绘画,父母早逝,随祖母生活,并深爱这位雕刻墓碑的祖父的影响,20岁于梅州中学结业,并前赴法国学习西洋画,先到蒂戎(Dijon)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而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由此,开启了影响中国画坛的漫长历程,直达1991年去逝为止,林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艺术思想却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艺术,正如郑重先生在他的《林风眠传》中所写的“斯人远去,人们还在用不同的方式悼念他。你可以诠释或批评,说他在表现主义那是拴了某些东西,造型有马蒂斯和莫蒂利亚尼的影子,用粉从符拉曼克(Vlaminck)变化出来,构图和水墨不脱画像砖和山人的影响。人,当然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但他的作品的统一性却告诉我们――历史并没有予他太大的重负,在近代无休止的争执和混乱间,他沉默的内向在孤寡的挖掘。”但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他正如他培养起来的弟子李苦禅、艾青、王朝闻、赵无极、李可染、吴冠中、王式廓、董希文、罗工柳一样不能忘却!他成了所有为艺术的老师。

林风眠先生强调绘画的随意性与创新性,他并不是努力建立一套教学体系,不把艺术的教学仅仅看成是技艺的传授,而注重传达一种完善的人格以及一种画家的社会责任感与画家的历史使命感。他以自己的品格和对艺术事业的坚贞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开启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他是一位极具个人思想的艺术家,从他的《摸索》《人道》以及他后期的《仕女》《田间》《归雁》等等都能看出,他是一位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并且能紧握时代脉搏的人物。他不愿固守一种画风,他一直追求变化。赫拉克利特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处于流变的状态。”正如他的名言“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边。”所以,林先生一直尝试着各种变化,而他的这种变化最重要的一面在于他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西艺术的相互融合上,并致力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画。

但人生总有不幸,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你为这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你也有可能面临挫折,林先生也不例外。1967年,开始,他将自己大部分杰作冲入马桶,随着一声巨响,伟大的作品就这样化为乌有,批判接踵而至,他中断了自己的画画。直到1972年,他才重新拾起自己的画笔。除了被迫中断,勤奋的林先生一直在笔与纸之间描绘自己的艺术人生。他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如此的勤奋地探索中国绘画的出路,他为艺术贡献了他一生的岁月。

林风眠一生颠簸曲折,从他的画面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作品中的那种浓浓的哀怨与孤寂。正如他最早期的油画作品《摸索》中描述的:“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端,荷鸟蹲伏地上,耶稣在沉思,托尔斯泰折腰伸手,易卜生、歌德、梵高、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皆有探索奥秘之深意。赞叹人类先驱者之精神和努力。”而林先生也如同这些伟人一样在中国绘画的道路上不断“摸索”。

未来的中国画究竟能走向哪里,这都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林先生一样孜孜不倦地摸索。

参考文献:

[1]彭亚.张道森编.中国美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郑重著.林风眠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