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题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10702669]。摘要:本实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索人际交往教学对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性,通过体验与认知、活动与认同、实践与内化三个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本实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性依据和参考性支持。

关键词:思想教育;教学;有效

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内涵包括:①学生认同、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信息”;②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或之后)将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质方面发生了发展变化;③学生在行为上能自觉实践教师所传授的思想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实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索教学的有效性,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实证性依据和参考性支持。

一、实验设计1实验样本

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际关系问卷量表》的得分差异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可知,两组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人际交往水平具有同质性。

表1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的

人际交往水平比较

实验组

M±SD控制组

M±SDtSig.(2-

tailed)人际交

往水平7150±

166587008±

10776045406512实验设计

精心设计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共进行4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每次教学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控制组不进行相关教学。在心理训练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人际交往水平测验和助人行为实验,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统计分析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二、人际交往教学实验的实施根据有效性的理念,教学过程分成三个环节:体验与认知,活动与认同,实践与内化。体验与认知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活动与认同环节主要通过心灵探索、投射反应等形式完成;实践与内化环节主要通过情景模拟、训练与练习完成。学生体验与养成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讨论、人为情境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获得基本的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与交往技能;另一类为真实情景训练活动,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类活动交叉进行。通过模拟情景训练和真实情景训练,学生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困扰。

1学会交往,沟通你我(第一、二课时)

第一个环节:体验与认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卡通形象,叫“孤独娃娃”,请学生来设想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它如此孤独?学生讲述娃娃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身边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

第二步,合作探究。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本的内容领取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解释每一项原则和技巧是什么,如何做。

第三步,总结归纳。设计目的:①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自主认知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合作探究创设了人际交往的情境,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可培养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认同。

活动过程:①要求学生根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②讨论:故事中的人物遵守或违背了哪项原则?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如果重新来过,应该如何去做?③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把表演中零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人际交往的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观点。

活动评价:由全班同学评选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活动反馈: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都能够反映某一项人际交往的原则,说明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实践与内化。

活动设计目的:学生用游戏形式来加强沟通交流,学会用微笑表达友善。

活动过程:①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活动。②讨论:这个游戏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做完这个游戏之后,你有没有觉得心情格外舒畅?本游戏对你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什么启示?③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领悟微笑的魅力。

2开心交友,融洽相处(第三、四课时)

第一个环节:体验与认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想一想,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怎样成为好朋友的?用一个简练的词来形容他。你们吵过架吗?为什么吵架?是如何和好的?回想结束后,请同学分享。

第二步,合作探究。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领取一项任务:如何提升魅力,如何建立友谊、维系友谊,如何处理矛盾、化解冲突。

第三步,总结归纳。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本组的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活动与认同。

活动1:爱在指尖。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只有敞开心扉,接纳、肯定、喜欢他人,别人才会接纳、肯定、喜欢我们。

活动过程:①按照要求活动。②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③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会只有主动、热情,才能赢得友谊。

活动反馈:随着活动的进行,我们发现跺脚的次数变少了,而拥抱的次数在增加。学生逐渐学会了主动。

活动2:收获糖弹。

活动目的: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活动过程:①按照要求制作与送出糖弹。②讨论:当你收获糖弹时,你有什么感受?当你送出糖弹后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验赞美的力量。

活动评价:送出糖弹最多的人,评为“友善之星”,收到糖弹最多的人,评为“友谊之星”。

活动反馈:学生开始制作的时候,感觉很难,不知道从何下手,而活动结束之后,不少同学却意犹未尽,要求再制作几个。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欣赏他人、赞美他人。

第三个环节:实践与内化。

活动:重新来过。

活动过程:①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要求编出矛盾发生发展的经过。②讨论:找到故事中的发生矛盾,当时他们是如何做的?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他们应该如何做?③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活动评价:由全班同学评选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活动反馈: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中,反思了自己以前处理矛盾的方式,有的消极对抗,有的比较极端,有的一再忍让。经过表演和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样是不理智的,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沟通,合理地化解矛盾。

3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第五、六课时)

第一个环节:体验与认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课前请每个学生带一个鸡蛋来到学校,为鸡蛋起名字、画脸孔,并将其当成自己的子女来照顾。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带“宝宝”的感受。到上课为止,已经有一周了,据说,蛋宝宝已经全部阵亡。请学生讨论蛋宝宝夭折的故事。

第二步,合作探究。请同学讨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过哪些事?每组至少列出20件。完成学案上的问卷――“我所知道的父母”。

第三步,总结归纳。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资料。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电话采访录音,内容是家长对同一份问卷的回答,我们会看到,家长的回答要完整得多。最后播放视频《人的一生》。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认同。

活动:无家可归。

活动目的:体验归属感。

活动过程:①按照教师指令进行活动。②讨论:没有找到家的人谈谈感受。有人陪伴的日子,你快乐吗?想想身边有哪些人一路陪伴着我们?你是否会想他们?③总结:引导学生把游戏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家带给我们的温暖、安全和归属感。两个人可以组成家,四个人可以组成家,家也可以重新组合,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最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体验“家”这个词的含义。

第三个环节:实践与内化。

活动1:爱的清单。

活动目的: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并付诸行动。

活动过程:列一份清单:①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②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将这份清单亲自交给父母。

活动评价:每组评选“最感人清单”。

活动2:感恩树。

活动目的:学会表达爱,对父母的爱,对别人的爱。

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室布置一棵感恩树,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心形纸片,请学生们在纸片上写下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并对他们表示谢意。全班同学依次将纸片贴到感恩树上。

活动反馈:学生开始写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而活动结束之后,不少同学却意犹未尽,要求再写几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表达感恩,包括对父母的感恩、对别人的感恩。

活动拓展: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感恩节系列活动――“传递蓝丝带,感恩伴我行”。

4尊敬师长,和谐校园(第七、八课时)

第一个环节:体验与认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请学生观看情景剧《花朵与园丁》,并讨论:为什么花园与园丁会吵架?如果想和好,应该怎样做?从声音、动作、表情等方面具体描述沟通不良的表现。

第二步,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我们成长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师生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步,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每

组派一名代表,讲解本组的学习成果。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认同。

活动:心有千千结。

活动目的:认识尊重、理解与交流在化解师生矛盾中的作用。

活动过程:①按照教师指令进行活动。②讨论: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在“结”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当你们努力了很久还是没能解开“结”,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有没有放弃?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与老师有“结”?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结”的?你们最后是如何解开这些“结”的?这对你有何启示?③总结与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个环节:实践与内化。

活动:重新来过。

活动目的:通过改编情景剧,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使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

活动过程:①播放事先录制的三段视频:第一段是学生上自习课玩手机,与老师发生冲突;第二段是学生迟到与老师发生冲突;第三段是子女与家长发生冲突。②讨论:找到故事中的矛盾,当时他们是如何做的?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有没有换位思考?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他们应该如何做?③按照故事的新发展,重新编写剧情。④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化解矛盾。

三、实验结果分析(1)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平均分双尾检验值为0048,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有显著影响。

表2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后的

人际交往水平比较实验组

M±SD控制组

M±SDtSig.(2-

tailed)人际交

往水平7745±

1075377018±

1618620110048(2)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利他行为比较。为进一步验证教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利他行为实验:给每个被试成员两次助人的机会,其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在被试成员的必经之路设置助人机会――一次为在校园内问路,另一次为假装生病,难以自行寻医,需要别人帮助。其实验结果如下: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小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利他行为无显著差异,Sig为0176(1-tailed),大部分学生乐于实施利他行为。而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大时,利他行为显著减少,实验组与控制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Sig为0036(1-tailed),这说明人际交往教学能促进助人行为的出现。

(3)结论: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通过体验与认知、活动与认同、实践与内化三个教学环节,学生认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