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从充分自主,引导发现、有效合作,引导共享、适度探究,引导发展三方面浅谈个人之见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将其进一步明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一 充分自主,引导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取代完成的,只能由学生本人主动建构。充分自主是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应在学生充分自主的状态下运作的。
1、 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
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之间,把课文读对、读好,只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点拨,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引导。
2、 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
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可问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单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 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多。因此,有效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1、 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
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培养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设立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相当文学家的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相当播音员的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相当小导游的试着讲解着威武雄壮的军阵。
2、 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三、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
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表达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那么探究会变得高不可攀,意义建构也就无法达成。
1、 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
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研读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人文内涵得到熏陶和感染。
2、 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
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寻找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但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那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求异应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预设的和生成性的)达成,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