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用不贵”的药去哪儿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退休职工老王对一些“好用不贵”的老药情有独钟。但让他郁闷的是,现在要买到这些药越来越不容易,在他常去的药店,诸如去痛片、地高辛、安乃近、甘草片等老药,都经常处于缺货状态。
低价药断货并不只让老王一个人烦恼。在全国许多地方,一些质优价廉的低价药供应短缺,已经成为常态,甚至影响到医院的临床治疗。
低价药不见了,最直接的原因是“无利可图”。由于低价药的售价不高,利润也比较低,因此无法从流通环节中获利,市场采购的积极性也降低;对于生产厂商而言,低价药的市场价值自然也就不大,因此就会减缓甚至停止生产。
为了改变低价药难觅的现状,2014年5月,相关部门专门下发文件,放松对低价药的价格管制,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以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同时要求,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根据公开的清单,被取消限价的药品包括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常用、廉价的药品。这些政策出台后,一度有人担心,会不会这些药回来了,但是价格也涨上去了?
有专家对此专门作出解释: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医保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的使用,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费用下降。
不过,到目前为止,低价药鼓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好,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但仅从生产环节入手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低价药的供需关系里,还存在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以药补医的医疗体制。在这个机制下,医疗机构开的药越多越贵,就能有越高的收入,这样,医生自然会青睐价格高的药品,而不是利益空间有限的低价药。
所以,即使低价药的价格管制放松,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是这个价格与其他同类进口药品相比还是比较低,而在药品生产和流通的链条当中,假如药商不愿,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低价药最终还是不能到患者手中。这不仅导致低价药生产者陷入尴尬境地,甚至可能导致低价药逐渐在市场上消失。
因此,要让低价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深化医改,让医院愿意采购、医生愿意开方,将生产、销售、使用整个环节打通,才可以解决经典老药难重现的问题。
这一方面需要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医院运行补偿机制,建立科学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避免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开药、检查、治疗等收入直接挂钩,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引导医务人员选用价廉质优的药品。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调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所谓的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以往是按项目付费,如果采用综合付费方式,比如,将住院用药纳入单病种付费等相对科学的付费方式,医院在用药的时候也会更多地主动使用低价药品。(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