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语与“六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语与“六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成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相沿成习且具有丰富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成语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来自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俗语。在这些成语中,涉及到动物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又以“马、牛、羊、鸡、猪、狗”为代表的成语居多。对涉及六畜的成语进行研究,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揭示汉语中蕴含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成语 六畜 中国文化 民俗

在我们国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当属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它的起源与我国先民的动物崇拜有关,将十二地支分别配以一种动物,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使十二地支形象化。而传统的“六畜”,即“马、牛、羊、猪、鸡、狗”,占了十二生肖中动物的一半;“六畜”在成语中也有丰富的表现,为我们研究成语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六畜”最早出现在《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猪狗;此六畜,人所饲。”而在《三字经・训诂中》更是对“此六畜”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飨宴速客”。

古人把“马”作为十二属相与“六畜”之一,应该与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在古代社会,马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两军交战的主要工具,因此欢快忙碌的田野、血雨腥风的战场,都会看到它矫健的身影,就连春风得意的游园、歌舞升平的节日也总会有它们轻捷的踪迹。

作为“六畜”之首的马,可以说是人类忠诚的战士:战场上纵横驰骋,冲锋在前,为帝王夺取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有“马革裹尸”、“厉兵秣马”、“金戈铁马”、“马首是瞻”、“汗马功劳”、“一马当先”、“招兵买马”、“老骥伏枥”、“鞍马之劳”、“鞍前马后”、“鞍马劳顿”、“千军万马”等成语。这些成语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马与战争的关系。

此外,马又是人类得力的助手,由人驱使,任劳任怨。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良马能够日行千里,不仅速度快,而且力气大。成语“一日千里”、“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马不解鞍”、“路遥知马力”、“快马加鞭”等就是马的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六畜”中的第二位是牛,这或许与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小农经济讲求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过去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里,除了利用一些用石器打磨成的工具以及后来发明的青铜器、铁器来辅助耕作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体健力大的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因此在古代生产劳动中出现了铁器和牛耕相结合的动人场面。反映到成语中,就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牛高马大”、“汗牛充栋”等成语。

另一方面,对于渺小的人来说,牛可以算是庞然大物了,因此人们对于牛有了充分的联想,如“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用来泛指各种各样凶恶的人和妖魔鬼怪;“气壮如牛”、“土牛木马”比喻虽有其名但却让人觉得笨拙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马牛襟裾”等成语。

“羊”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是一种本性温顺的动物。《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其中“善”字从羊,体现了古人对羊的性格的充分理解与认识,而在成语中羊也多表现为一种被欺负的形象。如“如狼牧羊”、“虎入羊群”、“顺手牵羊”、“替罪羊”、“十羊九牧”等。

而除此之外,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到:“羊,祥也。”古代和许多的民间艺术中,也多以羊代表吉祥,成语中则表现为“三羊(阳)开泰”、“爱礼存羊”等。

对于“鸡”,古人通常将其视为凤凰的前身,《尔雅》郭璞注说凤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因此在成语中,涉及鸡的成语也大多数为好的形象。例如,“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等成语,用来劝诫世人应该勤学苦读,意志坚定,不懈怠,成就一番大作为。而成语“金马碧鸡”则是汉朝时用来祭祀金马神和碧鸡神,看来,在汉代时,“鸡”甚至上升到了神的地步。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鸡尸牛从”、“金鸡独立”、“鸡犬升天”等。除此之外,“鸡”由于身体弱小,因此不少成语体现了其被宰杀的命运,如“牛鼎烹鸡”、“杀鸡为黍”、“杀鸡吓猴”、“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等。

有关“鸡”的成语在民间还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含义。如成语“石上大吉”、“冠上加冠”、“雄鸡一唱天下白”等。

“猪”在成语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而在我国古代,猪多写做“彘”、“豕”、“豚”等。如,“行同狗彘”,指人,行为和猪狗一样;“豕突狼奔”,像猪那样冲撞,像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骚扰;“豕交兽禽”,像对待猪那样打交道,像对待禽兽那样不尊敬,比喻对人不礼貌,不尊敬;“狗彘不若”,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信及豚鱼”,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非常好。可见猪在成语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大多是包含消极或贬义的色彩。现代汉语中,“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死猪不怕开水烫”、“怕得老虎喂不得猪”等俗语,依然表现出人们对猪的不好的印象。

“狗”在现代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它虽有忠诚的美名,在古代成语中它的地位却并不高。如常见的有“鸡鸣狗盗”,指偷偷摸摸的行为;“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些势力欺负别人;“狼心狗肺”比喻心肠像狼和狗一样残忍歹毒;“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的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痛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败已经失败的坏人;“狗血喷头”指大肆辱骂,言辞刻毒,形容骂得痛快淋漓;“狐朋狗友”比喻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狗尾续貂”用狗尾顶替貂尾,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二者不相称;“声色犬马”指那些公子哥的生活方式;“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摸或小规模的抢劫。

综合以上得知,“六畜”与成语的结合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选择了马、牛、羊、鸡、猪、狗等动物进行饲养和驯化,经过漫长的时间的积淀,这些动物逐渐成为家畜,进而成为人类的朋友。六畜的各有所长,为闭塞的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提供了基本生产动力和生活保障,他们的存在也充实了我国的成语,为成语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孙宏.古老的声音[M].天津:百花出版社,2011.

[2]焦玉琴.汉语成语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