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泻停颗粒治疗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泻停颗粒治疗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儿泻停颗粒治疗治疗迁延腹泻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我科近半年迁延性腹泻病例134例,治疗组(儿泻停颗粒+口服乳杆菌LB散剂)68例和对照组(蒙脱石散+口服乳杆菌LB散剂)62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依据。结论 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 儿泻停颗粒 迁延性腹泻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腹泻病是指大便性状有改变以及大便次数增多,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1]。迁延性腹泻病情较为复杂,多有合并症,应注意查找引起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笔者选用儿泻停颗粒治疗迁延性腹泻,疗效确切,特此报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1998年颁发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在征得医院医学伦理鉴定同意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儿泻停+口服乳杆菌LB散剂)68例和对照组(蒙脱石散+口服乳杆菌LB散剂)62例。选取2014.01-06月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迁延性腹泻患儿130例,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符合诸福堂等著《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迁延性腹泻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73例,女57例; 年龄10个月~3岁,平均( 1.8±0.7) 岁; 水样便53例,蛋花汤样便77例; 大便次数6~10次/d,平均(6.7±1.2) 次/d; 腹泻病程 15d~2 个月,平均(19.8±10.5) d;将所有患儿分为治疗组(联合口服乳杆菌LB散剂)68例和对照组(联合口服乳杆菌LB散剂)62例,2 组患儿性别、年龄、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腹泻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立即完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如粪便常规、大便轮状病毒检查、粪便细菌培养、小肠黏膜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应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的前提下,治疗组给予儿泻停颗粒(合肥华润神鹿药业)年龄≤1 岁患儿1袋/次,每天 3 次,年龄>1岁2袋/次,每天3次; 口服乳杆菌6个月以下0.5袋,6个月至1岁1袋,每天2次;对照组蒙脱石散,年龄≤1 岁患儿 1.5g,每天3次; >1 岁患儿3.0g,每天3次; 口服乳杆菌6个月以下0.5袋,6个月至1岁1袋,每天2次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疗效评价及判定标准

治疗7天后粪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 治疗7天后粪便性状好转,腹泻次数减少1/3以上,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 治疗7天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无变化 实验室检查、全身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 ( 痊愈 + 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52% 明显高于对照组88.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 1。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 ]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68 43 24 1 98.52

对照组 62 34 21 7 88.7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讨 论

3.1儿泻停颗粒茜草腾、乌梅、甘草为主的纯中药处方制剂,茜草藤:味苦、性寒、无毒;苦可燥湿、寒能清热,固有清热燥湿之功;乌梅:味酸涩、性平,能涩肠止泻,益胃生津,既有止血作用,又有防湿热泄伤阴之弊;甘草: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等多种功能,即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合乌梅起酸甘化阴,防止泄泻伤阴之功。三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固汤止泻作用,可降低胃肠道推进作用。本研究资料显示:儿泻停颗粒联合口服乳杆菌LB散剂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效果明显优于蒙脱石散联合口服乳杆菌LB散剂的效果。

3.2总之,本研究应用儿泻停颗粒治疗迁延性腹泻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切在治疗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应用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7.

[2] 方鹤松,魏成毓,段恕诚.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58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I.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