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历史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历史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78-02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在历史课堂中成功地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对接。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重视个性的发展。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阵地,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决定了一节课学生是否可以高效的掌握课程的要求,完成知识的积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历史课堂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

一、自己动手动脑,实践中出真知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比如在讲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这一课时,讲述到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到底比手抄记录有什么优点,此问题如果按书本讲解的话,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得到深刻的认识,很难充分认识到这一世界发明给整个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课堂表演。模仿雕版印刷术发明前,负责抄写史籍的官员在面对大量繁杂的书籍文字,在时间紧任务大的情况下,频繁出现抄写错误重新抄写、打翻墨汁弄脏书籍的现象,官员由于超负荷劳动心理压力大,很多生病卧床不起,耽误了国家规定的时间等等……有的学生通过此环节体会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资源,还减少了大量的错误。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或石头做一些小型的雕刻,来印制一些简单的文字,再从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在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后,得出雕版印刷术相比于传统的手抄记录更快捷方便、经济适用、操作方便、有助于知识的传播等优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同学毕业多年后还记得这个精彩的环节。

二、互相讨论交流,探讨知识深意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的时候,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时候,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要比教师单方面的说教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三个有关清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在课前教师就可以根据该剧的内容涉及几个问题:(1)看过这个电视剧吗?(2)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叫什么?(3)怎样评价这个皇帝?问题一出学生肯定高度兴奋,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把话题一转,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区分艺术作品和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正确评价和认识康熙帝,要从历史的学习中找到结论。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的的主体能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分组合作活动,激发创作热情

当学生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比如在讲授《丝绸之路》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丝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把整堂课分成三大板块:丝路花雨、丝路沧桑和丝路今朝。三大板块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版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学生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归根结底是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让学生扮演导游,四个组分别推举一名“导游”,将全组集体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在“导游”充满稚气的语言描述下,从西安到敦煌、从敦煌经玉门关出发到新疆北路、从敦煌经阳关出发到新疆南路以及丝路出国后的情况,尽现课堂之中。

四、引导自主学习,探索质疑问题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助手。学生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提出深层次的科学的思考。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虽然不乏幼稚,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自主思维和积极性,却不能不令人振奋。教师应该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五、结合社会热点,拓宽深化思维

社会热点的结合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后,可以简单地介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它们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环保问题。最终引导他们找出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将来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书写这段历史。

总之,历史课堂重视学生主题能动性是否能充分的发挥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历史课堂已经开始向师生互动教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具有独立创新是假能力的合格人才正在从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培养出来,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