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的引路人,语文老师的作用可谓是第一位的,老师的外貌,衣着,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甚至留下终身的印象。老师的为人、做学问的态度,老师的创新模式,势必是孩子模仿的第一把尺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影响1
一、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1]
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2]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二、迁延法――从想象角度培养创造力
迁移法又叫迁移想像法。即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讲到“鹊桥相会”这一情节时,精心设问:“牛郎织女经过艰苦斗争,终于争取到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你认为这个结局是喜剧的还是悲剧的?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他们吗?”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结局是喜剧性的。因为牛郎织女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斗争,终于可以在七夕相会,不用被茫茫银河阻隔而不能相见,这个证明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实现,你看不是连喜鹊都为他们祝贺吗?”有的学生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们这么斗争的结果,一年也才相会一次,还不悲惨吗?”……双方争执不下,形成了讨论的高潮。在接下来的问题上,学生则各展想象,各施高招了。有的说:“我想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长大了,练成了高超的本领,打败了王母娘娘,这样他们一家人就幸福地生活在人间了,织女不是喜欢人间的生活吗?”有的说:“牛郎后来请来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王母娘娘被闹得没有办法了,只好放了牛郎织女两个人。”也有的说:“牛郎织女被阻隔在银河的两岸,织女连云彩也不织了,两人每天都十分悲伤,哭啊哭啊,结果人间老是下雨,王母娘娘后来没有办法了,只好让两人团聚了。”……各种新奇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这个民间故事的主旨,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又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3]
三、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教师柔和的语调、激励的语言使师生沟通顺畅感情更加融洽;教师的信任、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参考文献:
[1]《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 (况平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 (王文琪 邓小飞 李敬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
[3]《语文教学心理研究》 (马笑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