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介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美国西进运动实现了美国东西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也使东西文化区域统一。在美国西进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报纸媒介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报纸媒介成为西进运动的推动力。但是媒介技术自身是否就可以完成文化的传播还有待思考,文化传播过程中意识与技术应该缺一不可。

关键词:美国西进运动;媒介技术;帝国性质;报纸媒介

美国是殖民者对于北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过程,根基于源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公平的理想主义观点。美国的发展壮大来自于奴隶们的勤奋开拓,稳固于相对民主与健全的法律体系。其发展的规模巨大背后的动力在于殖民者对于领地的贪婪和对财富的渴望,其中西进运动的是美国版图扩张的重要事件。但是西进运动的拓荒者们却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辉的篇章,在屠杀大量原住民,占领其领地的同时,奴役与同化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将最原始、最纯粹的北美文化扼杀在血与火的野蛮屠西进之路中。

美国西进运动除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推之外,对于文化的外爆式传播也有重要作用,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利用其报纸媒介,利用报纸媒介的媒介特性,美国借此迅速扩张,同时传播思想与文化,在短期内使扩张的新领土居民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美国文化之间的鸿沟消失。

一、美国西进运动的两大动力――原动力与推动力

(一)美国西进运动的发展历史。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者对北美大陆内陆的财富越发贪婪,同时他们依靠工业革命对欧洲科技水平的高速提升,在这两个因素的推动制之下,殖民者开启了的美国的西进之路。西进之路在屠杀原住民与毁灭北美文化的同时美国社会也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根基,同时也为整个美国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西进运动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但是这些积极地影响都是建立在无数尸骨之上的。美国殖民者的西进之路其实就是一部北美住原住民的血泪史,这场声势浩大的侵略运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第一次北美独立战争之后。这次的西进运动中,开拓者们攻入纽约、宾夕法尼亚、乔治亚州的西部地区,大量屠杀当地原住民,最终定居下来,建立了肯塔基、田纳西和俄亥俄州这三个美国新的州府。

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二次独立战争之后,1812年的西进运动无论从规模还是对原住民的屠杀数量上都比较第一次西进运动有了明显扩大。其结果是美国有新诞生了五个州府,分别是:印第安纳、伊利诺斯、路易斯安娜、密西阿比、阿拉巴马和密苏里州。

第三阶段:美国开拓者最后一次西进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阿肯萨斯、密歇根、得克萨斯、依阿华和威斯康辛州这五个新的州府有被美国开拓者纳入了美国的版图。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几十年的西进运动,美国的疆土也得到了数倍的扩张,当时的美国版图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的面积,人口也从起初1790年的300万激增到西进运动结束时1860年的3100万。

(二)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政府对于贪婪资本的支持和欧洲工业革命带来技术上的迅猛发展,促使美国政府有强烈的需求向西进运动,这两点成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之一。美国政府早就将西部视为其战略与资源要地,爱德华・厄威瑞斯特就曾多次指出:“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在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就像亚洲大陆上波斯、米堤亚和亚述所处位置一样重要,注定要担当起保持力量均衡的使命――成为影响美洲东西部的中心。”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为征服这片战略与资源要地,不惜用屠刀将北美原住民与北美文化屠杀在西进之路上,如果西进之路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勇敢、探索之路的话,那么对于北美原住民来说西进之路就是一条血与泪的道路。

为了使西进之路在法律上得到认可,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开拓者们去西部拓荒。在1784年至1785年间短短一年时间里,美国国会曾两次通过《邦联条款》的决议,宣布西部的一些州对已放弃的西部领土和从英国手里获得的领土归其管辖。1785年,美同颁布了其历史上最重要的土地法之一的《西北土地法令》(Northwest Ordinance)。除了在法律上将西进之路合法化之外,美国也大力发展西进的交通建设,在1825年美国政府就将大湖和哈得逊河成功连接,建成西进的最主要航线。与此同时还建成了从马里兰州西部的坎伯兰到伊利诺斯州的旺达利亚的全长952公里的公路。无论是河道还是公路的快速建设,这都加快了拓荒者西进开发的速度。

(三)美国西进运动的推动力。同时促进西进运动的宣传手段就依赖与报纸产业的崛起。出版物刊登新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和罗马帝国,但被公认为报纸的出版物却出现于7世纪早期,第一张报纸出现在德国,随后报纸传播到现在的瑞士、奥地利、荷兰以及英国等国家的城市中。到19世纪下半叶,城市化、新型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经济变革、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造纸、印刷和电报技术的发展,刺激了报纸的快速发展,并且这三种技术的发展使报纸发行人满足人们对报纸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可能,尤其是电报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报纸媒介解决了传播距离、发行量和印刷成本上的难题。

电报技术于19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电报技术的出现使报纸在当时不仅改变了传播与运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想到报纸传播一词时的基本思维方式。电报技术为报纸提供了一种思考传播的模式,被称为――传递模式。

18世纪、19世纪开始报纸产业的生产技术出现了一次真正的变革,这一变革说明了报纸生产技术在关键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当变革出现时,经常是人们对于报纸需求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变革和读者需要。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报纸来说解决了出版数量和印刷成本上的难题。

当报纸在解决了传播距离、发行数量和降低成本等技术问题之后对于美国的西进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推动力。促使了美国西进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美国西进文化传播的原动力

媒介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不同属性的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效果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加拿大传播学大师伊尼斯①在其专著《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对于媒介属性有这样的定义:“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样的媒介属性,伊尼斯提出了传播偏向论。他认为媒介可以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或者是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

由于媒介的性质不同,那么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效果影响巨大。伊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区别: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伸的媒介。”前者如象形文字、汉字、羊皮纸、书籍等,笨重而耐久,倚重视觉和口头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后者如拼音文字、机械印刷的拼音文字、莎草纸、电报、广播等,轻便但难以保存,偏于听觉和书面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帝国的扩张但难以持久稳定。

(一)媒介的性质偏向与文明走向。媒介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机制。在伊尼斯的定义中媒介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另一种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媒介的性质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传承的媒介性质是“偏向时间的”,那么文明呈现出一种循环模式,如果文化传承的媒介性质是偏向空间的,那么文明的将呈现出一种扩张模式。

伊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抽象的;时间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展开,是圆的;空间则是方的。”对于一种文明而言,如果只是注重传播偏向的一种方式去传播文明,那将破坏文明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从而促使文明的衰落,甚至导致帝国的崩塌。所以文化传承应该同时依托不同属性的媒介进行传播,以实现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我们不仅关心对广阔空间的控制力,而且关心对长久时间的控制力。”

具体而言,时间偏向的媒介具有图像特点,需要受众的视觉理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只有具备高度相似的背景文化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从而抵消这种媒介笨重不便携带所致的难以时时参考的属性缺陷。但是这一属性可以产生和培养稳定持久的文化观念。空间偏向的媒介具有随意组合的特性,从而呈现出高度的复制性,便携快捷的特点,偏重于口语传播模式,也使媒介变成了书面化的外在知识载体,随取随用,有空间优势,促进了庞大的融合性文化的建立,但不同成员的个性化表达容易随意组合,引起混乱,致使文明崩溃。

(二)媒介性质决定帝国性质。媒介的性质不同,导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同,由于文化的出传播效果不同进一步导致了帝国的性质不同。伊尼斯在著作《帝国与传播》中将帝国分为两种属性的帝国:一种是政治性帝国,另一种是宗教性帝国。

政治性帝国是一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领土,从而传播本国文化,这种属性的帝国,自身文化呈现出外爆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入侵和取代。这种文化的强行入侵和取代使得帝国原文化吞噬其它文化,这种吞噬文化具有不稳定性;而宗教性帝国则是倚重时间的传承,对于其它文化表现出排挤和歧视,使得本国文化深入人心,难以被其他文化所吞噬,这种帝国文化表现出紧收模式,这种传承文化具有保守性。同时由于这样的特点宗教属性的帝国容易改朝换代、帝王更替。

帝国文明的稳定需要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恰当平衡,对于空间的控制能力和时间的控制能力都要重视。对于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本质,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一书中的定义是:“空间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和人生寿命的问题,同时也是宗教的问题。”所以媒介传播文化也成为思考历史进程与走向的一种途径,而承载着不同属性帝国文明的兴衰。

(三)媒介技术二元论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在口语传播时期提出二元论学说,其主要内容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提到:“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同时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所以伊尼斯提出了媒介技术决定论的观点。麦克卢汉③在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媒介及信息指的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将柏拉图所说的二元论观点延伸,借鉴到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方面可以看出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对于帝国文化传播的特点上并不全面。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对于文化的传播确实存在巨大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对于时间偏向的媒介还是空间偏向的媒介(或者是政治性帝国还是宗教性帝国)而言,媒介技术只是一种传播的手段,而忽略了技术使用者的思想与意识形态。

媒介技术和传播属性对社会的影响的确是存在的,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除了自身属性决定传播效果外,同时取决于使用媒介技术的传播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政治性帝国利用媒介技术的属性传播文化,在空间上入侵和吞噬其他国家文化,但是媒介的技术和属性本身并没有入侵和吞噬的意识,一种强势文化“吞噬”一种弱势文化的行为其本质应该是媒介技术使用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与媒介技术本身无关。

所以媒介技术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技术的发展凌驾于人的意识形态之上的观点,但是对于不同属性的帝国,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媒介技术使用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也不应该忽略。媒介只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或技术手段),其本身没有任何意识目的性与意识形态观念。

三、小结

1775一1781年的独立战争以及1812―1814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摆脱了殖民统治,清除了殖民影响,消除了向西扩张的制约,建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西进的运动中报纸对其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西进运动只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对于文化的传播媒介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最主要的是媒介技术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因此媒介技术二元论应该在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解:

① 伊尼斯,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受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帕克,获博士学位。两本代表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成为传播学的经典。

②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争议。

③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参考文献:

[1] 容新芳.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J].河北大学学报.2003(28)

[2] 姚艳梅.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比及启示[J].河北学刊.2011(31)

[3] 江涌 叶初升.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4)

[4] 吴国红.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编辑之家.2012(5)

[5] 李占军.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路径微探[J].中国广播.2011(04)

[6] 周亭.从“广播”到“宽带”――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现代传播.2012(1)

[7] 郭宁.浅谈媒体新格局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中国报业2013(14)

[8] 王秋安.自然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9] 时培建 戈峰 王建国.外来物种入侵后的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集合种群模型[J].生态学报.2009(3)

[10] 李其名.“报纸消亡论”的媒介生态学思考[J].中国出版.2013(3)

[11] 王恩铭(著).当代美国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1,154,69

[12] 罗伯特G皮卡德(著),杰弗里H布罗迪(著),周黎明(译).美国报纸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13] 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60,164

[14] 大卫・斯隆(著),刘琛(译).美国传媒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18

[15] 哈罗德・伊尼斯(著),河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4,25,04,36,84,115

[16]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