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媒介异化到“媒介人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媒介异化到“媒介人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媒介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促进人类传播的工具。但随着媒介传播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媒介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异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由于对媒介产生过分的依赖与崇拜,丧失了主体地位,被媒介所奴役。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当下网络媒介异化现象的探讨,探寻出一条从媒介异化向“媒介人化”的复归之路。

关键词 媒介异化;媒介人化;拟态环境,异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04-02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网络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但是,人们在利用媒介科技的同时,不知不觉又成为了被媒介所控制和改造的对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介异化,网络媒介异化现象影响了媒介的生态平衡,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 网络媒介异化及其本质

1.1 媒介异化的定义

“异化”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劳动分为两类,即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他认为,在对象化劳动中,人的劳动成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证;与此相反,人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劳动成果则是在否定和消解着人的本质力量。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认为,媒介的“单面语言”起到了压抑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减弱了人类思想的多样性。媒介营造的虚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一方面使人类主体失去了批判精神和对深度模式的追问;另一方面,媒介在“异化”他者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自我异化”。

结合“异化”在哲学语境里的内涵,可以将媒介异化定义为:人类运用大众媒介传播技术影响、产生的对象物,在被主体过度使用之后,不仅不能对实践主体和媒介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会成为束缚和消解实践主体和媒介自身的力量。

1.2 “拟态环境”下媒介异化的特征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媒介异化的本质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对于与媒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产生了主体与工具角色的颠倒;另一方面,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异化。

2 网络媒介异化的成因

数字媒介异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既有整体性变化,也有局部性的变异;其产生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媒介自身和受众自身的因素。

2.1 消费社会中的媒介结构

波德里亚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关于消费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规律已经取代了传统社会的自然生态理论。网络媒介异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追逐经济利益,内在原因是媒介的结构性缺陷:如媒介素质、媒介功能的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产品与受众都被当做商品进行市场化买卖。一方面当前我国缺乏对网络媒介环境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媒体从业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而制造“媒介奇观”:如网络推手“秦火火”所散布的“张海迪是德国籍”“中国铁道部对事故赔偿内外有别,天价赔偿外国人”等一系列网络谣言。

2.2 拟态环境下公众的思维惰性

面对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趋势,受众的思维惰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思维惰性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大脑只接收刺激信号而不进行加工处理;二是大脑只对固有信号重复加工处理并沿袭原先的暗示1。在网络时代,受众不可避免的会被网络呈现的“议题”、微博营造的“舆论”,社交网络打造的“人际关系”所影响和引导,对网络媒介的过分依赖让受众身处于由网络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之中。

2.3 媒介科技的异化本性

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技的发展没有使人摆脱自然的强制性而获得身心的解放,却向相反方向转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由于科技的异化本性,它并不能使人获得超越自然的自由状态,大众媒介传播科技也不例外,科技的发展给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诱惑力,受众逐渐习惯依赖媒体提供的一切来决定自己的现实行为,又进一步为媒介异化提供了社会需求基础,这似乎成了没有终止的循环。

3 从媒介异化到“媒介人化”

“人化”,特指的是“人性化”这一概念。无论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的推动下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性的理解如果以人这一特殊物种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规定人性,或物性或神性或理性,都只能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不可能获得现实的真实的人性。” 2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媒介人化”即媒介的人性化、人文化,媒介始终以人的发展为其存在宗旨,始终以服务于人的思维深度、个性自由、知识维度、社会正义为主要目标。

媒介异化是人类不合理使用媒介产品的产物,对于这一现象的治理,应当从媒介生产者、媒介环境、媒介使用者三方面入手:

其一,加强媒体行业的道德自律。媒体行业的自律是媒介环境得以保障的决定因素,针对媒介环境人文精神缺乏这一现象,应加强媒体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其二,注重媒介行业的规范建设。可通过制定针对于传播秩序的法律法规、采用技术手段建立分级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媒体审查的力度等方面对媒介环境进行引导和调控;其三,实现受众主体地位的复归。受众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产品的生产,因此要重视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帮助受众理性的认识媒介、使用媒介、批判媒介,这是解决媒介异化问题的关键,亦是难度最大的一环。

“媒介人化”是对媒介异化的纠正,复归了媒介服务于人类利益的存在价值,也复归了媒介所有行为的标准:媒介行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媒介利益的最大化。媒介传播科技的发展具有历史发展的不可抗逆性,只有在“媒介人化”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媒介传播科技,而不是使其转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武玉平.简论思维惰性的表现形态与成因[J].攀枝花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1).

[6]高清海.哲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