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山方言中“得”的几种用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山方言中“得”的几种用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湖北通山言中“得”的用法复杂多变:做助词时可以用于能愿动词、行为动词之后帮助表达多种含义;做介词时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做动词时表示“知道”、“有”的含义;用于固定结构“好不得了”中。本文对这几种用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通山方言 “得” 用法

通山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鄂东南地区,其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很有特色。本文主要从语法方面入手,分析通山方言中“得”复杂多变的用法。

一、“得”用作助词

“得”可以用作助词,位于单音节能愿动词或单音节行为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能愿动词+得

这里的能愿动词就是指“能”,“得”念轻声,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能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能”相似,可以表示多种含义,既可以表示某种可能性,如:“几点能得吃饭?”又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愿,如:“我能得借你十块钱。”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某种能力,如:“我能得把这个箱子端起来。”

“能得”既可以独立成句,又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做补语。独立成句时,多用于答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行、没问题”。例如:

――这本书借给我看吧?

――能得。

充当状语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能够”、“可以”。修饰的谓语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动补结构,还可以是复杂的连动式。例如:

我能得走。

我能得考好。

我能得唱歌。

这里的菜能得打包拿回去。

在征求他人意见的问句中,可以用“能得”,可以用“能”,也可以两个都用,且位置灵活,既可以置于谓语动词前做状语,又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如:

A1.我能得看电视不?

A2.跟阿姨去上街能得不?

B1.我能不能看电视?

B2.跟阿姨去上街能不能?

C1.我能不能得看电视?

C2.跟阿姨去上街能不能得?

一般来说,在日常口语中A组说法比B、C两组更常见,因为在通山方言中“能得”比“能”、“能不能得”更常用。对比A1和A2两个例句可以发现:当谓语成分比较短时,“能得”倾向于放在谓语前面做状语;当谓语成分比较长时,“能得”倾向于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征求、询问他人意见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说话人想得到肯定的回答,句子的重点会落在“能得”上,因此“能得”应该处于一个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能得”与“能”虽然含义相近,有些时候也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首先,“能得”可以单独成句用于答语,习惯上不用“能”。如:

――我出去戏时能得不?(我出去玩儿会儿行吗?)

――能得。

其次,除“能不能得”结构外,“能”可以用于“×不×”和“不×不”的格式,“能得”不行。但是在通山方言中,“能不能”和“不能不”都不常用,通常会用“能得”和“非得”代替。例如:

1.能得帮我洗菜吗?(能不能帮我洗菜?)

2.我非得回去。(我不能不回家。)

(二)行为动词+得

“行为动词+得”表达的含义比较复杂,有时只表达一种含义,有时则可以表达两种含义。只表达一种含义时,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久,此时句子主语一般是人,为动作的施事者,而且谓语动词前必须有程度副词“真”修饰。在读音上,行为动词念重音,而“得”念次重音。例如:

1.你真困得,都快十一点了还不起来。(你睡得太迟了。)

2.这伢子真哭得,喉咙哭哑了还不停。(这孩子哭得太久了。)

3.你真戏得,天黑了还不回去。(你玩儿的时间太久了。)

表达两种含义时,一种是指动作的受事对象数量较多、较大(虽然受事对象通常不出现),另一种则表示“可以、能够、允许”的意思。例如:

A1.你真吃得。(你吃得真多。)

A2.你真讲得。(你说的话真多,你真能说。)

B1.这苹果吃得。(这个苹果可以吃。)

B2.这种话讲得。(这种话可以说。)

区别以上两种含义有三条标准:(1)A组例句中谓语动词前必须有程度副词“真”修饰,而B组则不能用“真”修饰;(2)A组例句的主语一般是人,为施事者,而B组例句的主语一般是物,为受事者;(3)A组例句中“行为动词+得”结构有两个重音,动词念重音,“得”念次重音,而B组例句中“行为动词+得”结构只有一个重音,落在动词上,“得”念轻声;(4)A组例句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代表说话人不赞成或不同意某种行为的立场,认为这种行为有一种过度或过量的意思,而B组例句则没有这种感彩。

二、“得”用作介词

“得”用作介词时,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给”。一般用于具有给予、传递含义的单音节动词之后,如“拿、送、留、还、借”等。

“给予、传递类动词+得”既可以拆开使用,又可以合在一起使用,但多合在一起使用。如:

1.书拿得他了。(书拿给他了。)

2.拿一袋盐得我。(拿一袋盐给我。)

3.大人都把好东西留得伢子吃。(父母都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吃。)

4.我妈留了一大堆好东西得我。(我妈留了好多好吃的给我。)

“给予、传递类动词+得”所接的成分既可以是宾语,又可以是兼语。如:

1.钱早还得他了。

2.在我屋,吃完饭,碗都是留得我爸洗。

3.锄头借得老王挖地了。

例1中主语是动词“还”的受事,例2中主语是动词“留”和“洗”的受事,例3中主语是动词“借”的受事,是动宾短语“挖地”的用事。

在“给予、传递类动词+得”中,“把得”的用法比较特殊,它有两种用法:“有介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介词用法的‘把得’,可以变换为普通话被动句式中引进实施成分的介词‘被、让、叫’之类;动词用法的‘把得’,‘把’是一个‘给予’义的动词,‘得’是一个引进‘交付’对象的介词。”①而“拿得、借得、留得”等都只有动词用法。范新干老师在论文《湖北通山方言的动词“把得”句》中分析了“把得”句受事对象的省略问题。例如:

1.(介绍信)我把得张主任了。

2.(锄头)我把得张阿毛挖(了/过)地。

范老师认为这“属于一定场景中产生的省略现象”。②我认为可以运用认知语义学的观点进行解释。“按照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动词的词义不仅包括能跟几个语义角色和什么种类的语义角色相联系,而且包括相关语义角色的‘凸现’(prominence)情况。从认知上讲,凸显的事物是容易引起人注意的事物,也是容易记忆、容易提取、容易作心理处理的事物”。③在例句中,把东西给谁是受注意的对象,相比之下给什么东西就没那么重要了。因此,“张主任”、“张阿毛”是凸现角色,“介绍信”、“锄头”是非凸现角色。一般来说,“非凸现角色可以隐去,即没有句法表现形式;凸现角色不一定可以隐去,即要有句法表现形式”。④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介绍信”、“锄头”可以省略了。

三、“得”用作动词

“得”用作动词时,表示“知道”、“有”的含义。但是,“得”的这种用法受到特殊的句法限制,即必须用在否定副词“不”和“冒”的后面(“冒”在通山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一般用于动词前构成状中结构,如“冒吃”、“冒看”、“冒去”等)。所以只有与“不”连用时“得”才有“知道、明白”的含义,也只有与“冒”连用时“得”才有“存在、拥有”的含义。

“不得”与“冒得”可以独立成句,用于答语。如:

――你晓得哪行去县一中吗?(你知道怎么去县一中吗?)

――不得。(不知道。)

――你屋里有兄弟姊妹吗?(你家里有兄弟姐妹吗?)

――冒得。(没有。)

又可以充当句子谓语,如:

1.随你哪行讲,我冒得话讲了。(随便你怎么说,我没话说了。)

2.我不得你在讲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四、固定结构“好不得了”

固定结构“好不得了”有两种含义。

(一)表示“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表达说话人一种不满的情绪。此时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句子谓语动词,也可以作为插说语,置于句首或句末。例如:

1.你好不得了打我一下做么?(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

2.好不得了,他骂我一通。(他莫名奇妙就骂我一通。)

3.你做么打我,好不得了?(你无缘无故为什么打我?)

(二)用于转折复句中,表示原本的状态出乎意料地受到干扰或破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好的”,此时充当句中补语。例如:

1.我困觉困倒好不得了,被你吵醒了。(我睡得好好的,却被你吵醒了。)

2.我讲话讲倒好不得了,被人打断了。(我说得好好的,却被打断了。)

3.我吃鱼吃倒好不得了,被卡到了。(我吃鱼吃得好好的,却被鱼刺卡住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后一分句前添加转折连词“可是”、“却”等。例如:

我看电视看倒好不得了,可是停电了。

另外,如果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且后面的分句是被动句,那么就可以紧缩为一个单句。例如:

1.我困觉困倒好不得了被吵醒了。

2.我讲话讲倒好不得了被打断了。

3.我吃鱼吃倒好不得了被卡到了。

注释:

①范新干.湖北通山方言的动词“把得”句.汪国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

②范新干.湖北通山方言的动词“把得”句.汪国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7.

③沈家煊.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20.

④沈家煊.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21.

参考文献:

[1]汪国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家煊.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