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审美观照下的山水品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山水画历来被视为“德”、“道”、“志”、“意”的载体,它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山水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仅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要求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审美方式上适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内美。它不仅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也包括笔墨精神,更深内涵应当是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自然的山水蕴涵了天地人文和德性,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是人性化了的大自然。
画家在自然之中寻找生命内涵时,艺术并不排斥人的存在,人与自然是艺术平等的审美对象。从道的角度看来,人即自然,自然即人。所以,中国山水视天、地、人为一体,以流动来消解主次和中心,描述最为平常的生活图景,关注个体生命,实际上是中国士人从自然之中学来的生命智慧。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山水画的关系,进入“审美”的观照,将自然观照的结果,以观照主体(山水画家)的文化心境为左右力量,所创造的山水意象,应该能够纳自然山川之灵气,弥漫着磅礴宇宙之生气。与人世的变迁相对,自然万物虽变动不居,却能常新、常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的本性,不需过度渲染,关键是写出自然之情和真切之境。人的情感在自然中的流露,实质上也是自然的天性。正因如此,山水画家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找到了生命的原点――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水画讲因心造境,境界是人格的体现,是学养的体现。心胸博大者,画不可能气短;内心清净者,笔下不可能有浊气。所谓“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心,心亦俱会”。山水画家应读万卷书,养浩然之气于胸中,行万里路,天下名山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实乃胸中之山,笔落纸上,心游万仞,树石云水,俱无定形,妙悟通时,工拙一致,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圆融无碍的境界。
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取向是归于天、道的自由,具有整体性、体验性、精神性的极致特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心有天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合一” 的美学思想,必然在绘画创作中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天人合一”是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精神领域的核心,并且对山水艺术独特的传统范式形成起着直接促成作用,成为山水画艺术审美与发展的思想主线。“天人合一”的“天”借助于先民对于“天”的崇拜,而成为中国古性确立社会观并实现社会观的根据。“天人合一”和“法自然” 意识来源于理性表现的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的历史性,也是现实性的融合推衍。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成立于自然的感情化之上。这是“见”的艺术,而同时成为“感”的艺术。画中自然向精神的迫进,即是自然向人生的迫进。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宇宙论和人生论统一的哲学观影响了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成就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移情”的理论。
山水艺术审美,重整体综合的直觉体悟,重形象思维的直观把握、整体把握和瞬间把握。这种对自然景物的观照方式,是画家融自我于天地中的一种途径,画家称之为“道”。不管是宋代具有写实性的雄强峭拔的大山大水,还是明清书卷清雅的文人山水画小品,都是诠释这“道”的心印,都是画家内心宇宙精神的外化。
从继承传统的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对“古典”山水精神与形式的忠实守护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传统文化全面而娴熟的把握,对于传统艺术技巧的艰苦磨练,在顺应古典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在为“现代”山水开拓者提供着驳反的心理坐标。
传统在缔造完美境界的时候,它离现实也越来越远了。在具体到现代山水的时候,其艺术技巧或是绘画语言的标准必定要依附于表述山水主体的文化或美学主题,在此前提之下,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语境。它与传统山水画在完美的技巧中载负的个人情感属于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因此,现代山水画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指称,更多的具有文化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拓意义。因此,“现代”对于山水画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标志所在,它意味着与古典山水文化之间有了真正的分野。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大自然不仅是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更注重适应融洽和天人合一的关系。山水名称的由来离不开古代先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和尊重,孔子比德于山水之美,因为它们无私地供给人们以物资和滋润。古代先民从关注天地自然的变化到加以推理、象征、比兴到感受它的美、表现它的美,其间递变愈转充实。当今时代人们为了调节喧闹的城市生活和紧张忙碌的工作,盛行旅游,寄情山水,钟情于山水画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